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280)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霞石正长岩在绿色浮法玻璃中的应用研究

, 冯小平 , 肖晶 , 薛建鹏

硅酸盐通报 doi:10.3969/j.issn.1001-1625.2001.02.013

以霞石正长岩取代长石,按照绿色浮法玻璃的成分制备配合料并熔制玻璃。通过对熔化过程的观察和对玻璃样品有关性能测试结果的分析,讨论了霞石正长岩作为绿色浮法玻璃原料的可行性。

关键词: 霞石正长岩 , 长石 , 绿色浮法玻璃

影响SiO2薄膜中银粒子发光强度的因素分析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1.04.031

用sol-gel法在玻璃表面制备了含银纳米粒子的二氧化硅薄膜.拍摄了银粒子的TEM照片.在室温下用拉曼光谱仪测定了样品的光致发光谱.研究了样品的光致发光强度与纳米银的掺杂量、镀膜时的提拉速度和热处理温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纳米银粒子 , 薄膜 , 光致发光

贵金属纳米粒子/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李钱陶 , 何峰 ,

硅酸盐通报 doi:10.3969/j.issn.1001-1625.2004.01.012

介绍了贵金属纳米粒子/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陈述了这类材料在光、电、磁、催化等方面的性能,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贵金属纳米粒子 , 纳米复合材料 , 性能

纳米银晶粒镶嵌氧化硅薄膜的光致发光

, 薛理辉 , 冯小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3969/j.issn.1673-2812.2001.02.007

用SOL-GEL法在浮法玻璃表面制备了掺杂纳米银晶粒的二氧化硅薄膜.在室温下测定了其可见光透过率和光致发光谱.研究了样品的光致发光强度与纳米银的掺杂量、镀膜时的提拉速度和热处理温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纳米银晶粒 , 薄膜 , 光致发光

H2O2/TiO2超声协同光降解活性橙的研究

陈芳 , 易回阳 , 吴一鸣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以活性橙溶液为模拟废水,通过H2O2/TiO2超声(US)协同作用光降解活性橙溶液,探讨了TiO2催化剂用量、H2O2用量、活性橙溶液的初始浓度、pH值、TiO2催化剂锻烧温度等对活性橙溶液降解率的影响,并比较了几种不同作用方式对活性橙溶液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UV/H2O2/TiO2/US协同作用降解活性橙溶液的效果最好;当活性橙溶液的初始浓度为20 mg·L-1,pH=5,TiO2用量为0.4 g·L-1,H2O2用量为0.4 ml·L-1时,降解率可达92.06%.

关键词: 超声波 , TiO2 , 协同作用 , 活性 , 降解

有机改性凹凸棒石吸附活性蓝KN-R的动力学研究

, 彭书传 , 王世亮 , 泽滨 , 吴敏伟

材料导报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方法,研究了有机改性凹凸棒石吸附活性蓝KN-R的动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活性蓝KN-R在有机改性凹凸棒石上的动力学行为,平衡吸附量q2随着KN-R初始浓度、振荡速度、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有机改性凹凸棒石吸附活性蓝KN-R主要是外表面吸附,吸附活化能为39.2 kJ/mol,说明其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综合作用的过程,其速率由化学过程与外扩散共同控制.

关键词: 有机改性 , 凹凸棒 , 吸附 , 活性蓝KN-R , 动力学

减温降计算模型

付国忠 , 刘建平 , 赵晓峰 , 刘建明 , 吕庆功 , 彭龙洲

钢铁

在对轧制时钢管的温降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一种定减温降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辐射、接触传导、内部传导对温度的影响.通过对轧制实验测定得到钢管的温降数据与此模型实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比较准确,能够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可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中定减温降的计算,从而为控制系统比较准确地对轧机进行设定及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 , 温降 , 模型

轴流压气机旋转失速先过程中-的频率阶跃现象

程晓斌 , 聂超群 , 陈静宜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采用小波分析数据处理方法,分别对高速和低速单级轴流压气机旋转失速先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两台压气机的旋转失速先都是由脉冲开始,随之出现频率逐渐阶跃的低频波,当阶跃频率到达失速频率时压气机进入失速。在高速实验台上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沿叶片通道方向由后向前延迟。

关键词: 小波分析 , 旋转失速先 , 压气机

基于前失速先检测机理的叶顶喷气扩稳实验研究

李继超 , 童志庭 , 林峰 , 聂超群

工程热物理学报

拓宽轴流压气机稳定工作裕度及探索其流动失稳控制途径一直是内部流动研究的焦点。本文从前失速先检测机理入手,对前失速先与叶顶间隙泄漏流非定常性进行了关联性研究,发现了前失速先与叶顶间隙泄漏流非定常性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认识这类关联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前失速先捕捉的失稳控制途径,并结合DSP控制器构建扩稳控制方案,在低速轴流压气机上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叶顶喷气扩稳控制措施后,简化了原来复杂的控制机构,并为控制措施的实施预留了反馈控制时间,与原来的定常喷气控制措施相比有变工况自适应的优势。

关键词: 前失速先 , 自相关分析 , 概率统计 , DSP , 叶顶喷气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8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