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5356)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钢包处理过程中的液面现象

, 毕衍涛 , 陈传华 , 晓峰

上海金属 doi:10.3969/j.issn.1001-7208.2004.05.005

通过针对钢包原型的物理模拟实验,得到了钢包顶部液面隆起区和无渣区大小与不同生产条件参数的关系式.分析讨论并确定了卷渣临界气量以及CAS降罩操作和精炼炉加热等不同情况下的底吹强度.

关键词: 钢包处理 , 液面特征 , 底吹 , 物理模拟

LF精炼渣发泡性能的实验研究

, 王晓鸣 , 匡世波 , 邹宗树 , 沈峰满

钢铁研究学报

采用钼丝挂渣法对CaO-Al2O3渣系LF精炼渣的发泡指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熔渣中表面活性组无SiO2可以促进渣的泡沫化;高熔点的2CaO*Al2O3*SiO2可增加渣的粘度,从而延长泡沫的持续时间;低含量的CaF2(<5 %)会明显改善熔渣的泡沫化性能;另外,较低的温度和炉渣低氧化性以及分批加入渣料等都有利于形成泡沫渣.

关键词: LF , 泡沫化性能 , 精炼渣

LF泡沫精炼渣脱硫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 王晓鸣 , 邹宗树 , 沈峰满

钢铁研究 doi:10.3969/j.issn.1001-1447.2003.03.005

对CaO-Al2O3-SiO2系泡沫精炼渣进行了实验室脱硫动力学研究,得到的硫传质系数为1.459×10-5 m/s.还就泡沫精炼渣中发泡剂对其脱硫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脱硫 , LF , 泡沫渣 , 动力学

电石型固体合成渣钢包处理

上海金属 doi:10.3969/j.issn.1001-7208.2001.04.004

转炉出钢时对钢水进行合成渣处理,可以同时降低钢水中氧和硫的含量,综合提高钢水质量.

关键词: 转炉 , 合成渣 , 钢包处理 , 脱硫 , 脱氧

电弧现象对LF钢包混合行为的影响

, 邹宗树

钢铁研究学报

针对LF中影响熔池混合行为的电弧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电弧现象对LF混合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底吹气体搅拌的影响程度.底吹气体量越大,电弧的阻碍作用越明显;中心底吹时电弧现象的影响要比偏心底吹强得多.

关键词: LF , 电弧现象 , 混合行为

纤维束缠绕复合材料飞轮的预应力简化分析

秦勇 , 夏源明 , 毛天祥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851.2003.06.017

在纤维束缠绕时施加,使得固化成型后的飞轮内部形成一定的预加径向压应力,这是提高飞轮径向强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过盈配合的思想建立了计算缠绕导致的复合材料飞轮内部预应力和变形的简化模型和方法.通过算例分析发现:等张力缠绕产生的环向应力在半径方向上先减小后增大,径向压应力不断变小;变张力缠绕过程中,由小逐渐变大时,飞轮的径向压应力增大,径向强度提高;飞轮设计中仅仅依靠缠绕是不够的,还必须和固化成型后的厚壁筒之间的过盈套装一起来设计合理的径向预加压应力.

关键词: 复合材料飞轮 , , 缠绕 , 过盈配合 , 径向强度

纤维束缠绕复合材料飞轮初应力的三维数值分析

秦勇 , 夏源明 , 毛天祥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851.2005.04.026

利用平面应力型全弹性模型的思想(即将纤维束缠绕看成多层复合材料薄环连续过盈装配的过程),建立了三维纤维束缠绕复合材料飞轮初应力分析模型,并给出了基于面-面接触算法求解缠绕复合材料飞轮初应力的三维数值方法.算例分析表明,三维数值分析得到的飞轮的环向初应力及径向初始压应力(数值)均略低于平面应力模型的结果,且这种差距随着飞轮轴向长度的增加而缓慢增大;三维分析证实了平面应力模型关于缠绕复合材料飞轮的初应力分析有足够的精度.最后给出了三维模型轴向效应的表征方法.

关键词: 复合材料飞轮 , 缠绕 , 初应力 , 三维分析

减温降计算模型

付国忠 , 刘建平 , 赵晓峰 , 刘建明 , 吕庆功 , 彭龙洲

钢铁

在对轧制时钢管的温降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一种定减温降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辐射、接触传导、内部传导对温度的影响.通过对轧制实验测定得到钢管的温降数据与此模型实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比较准确,能够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可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中定减温降的计算,从而为控制系统比较准确地对轧机进行设定及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 , 温降 , 模型

济阳拗陷青凹陷反转构造及其控藏作用

石砥石 , , 杨贵丽 , , 刘晓林 , 许晓凤

中国材料进展 doi:10.3969/j.issn.1671-9727.2015.06.05

探讨渤海湾盆地青凹陷反转构造特征、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区域构造应力场调查、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构造组合样式分析、油气藏特征研究,表明反转构造是基底断裂古近纪伸展断陷期扭性活动和古近纪末反转期压扭性活动叠加的结果,并控制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基底断裂沟通了烃源岩,其古近纪末反转与烃源岩大量排烃期一致,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关键词: 凹陷 , 反转构造 , 基底断裂 , 控藏作用

沂沭断裂与鲁金矿床的成生关系

刘永祥 , 张宝福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1.09.002

沂沭断裂在山东地质演化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由四条主干断裂组成,每条断裂具有自己的形成演化过程和变形特征.表现在自西向东形成活动时间由老(前古生代)变新(中-新生代);力学性质由扭-压扭-走滑;伴生(NNE向)与派生(NW向)断裂由密到疏相间展布,显示倒N字型构造型地工,控制着鲁金矿床类型及特征.基底滑脱层为地壳高导层(深17km),其中的热液体沿低级序断裂上升,对古老的重熔花岗质岩石进行广泛的碱交代作用,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及层次上被改造为具不同结构与构造的花岗岩.碱交代作用的排硅、提取矿质的过程,促使热液具有了成矿能力,并随断裂构造的时空特征而变化.

关键词: 沂沭断裂 , 演化规律 , 金矿床 , 成生关系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536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