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8)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竹炭及SiC陶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江泽慧 , 任海青 , 费本华 , 张东升 , 永德 , 陈晓红

新型炭材料 doi:10.3969/j.issn.1007-8827.2006.01.001

以毛竹、印度莉竹为原料,在氮气氛中炭化制得竹炭,然后于1450℃下采用熔融Si渗透技术制得SiC陶瓷材料.借助SEM、XRD、X射线能谱仪、TGA和万能力学试验机等测试手段对竹炭和SiC陶瓷材料的微观构造、物相构成、材料的微区成分、力学特性及竹材的热失重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竹炭及其SiC陶瓷材料都继承了竹材的各向异性和微观构造特征;竹基SiC陶瓷是一种包含单质Si、C和SiC多相成分的复合材料;由两种竹材制备的竹炭及其SiC材料在微观构造、相组成和抗压力学性能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 竹材 , 竹炭 , SiC陶瓷 , 微观结构 , 抗压强度

炭化温度对竹炭微观结构及电性能的影响

江泽慧 , 张东升 , 费本华 , 永德 , 陈晓红

新型炭材料 doi:10.3969/j.issn.1007-8827.2004.04.002

将5年生毛竹竹材在氮气氛下进行炭化处理,采用SEM、TGA、XRD、EDXA等研究炭化温度对竹炭微观结构、元素含量及其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竹炭微观结构收缩程度增加,竹材经500 ℃、750 ℃和1 000 ℃炭化后,其横切面的收缩率分别是21 %、38 %和40 %,微晶结构趋于向石墨有序化的中间状态变化.竹炭不同部位的C元素含量和电阻率不同,并随温度变化而变化.500 ℃时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表层(49.25 %)<内部(91.43 %)<内表层(95.53 %).竹炭电阻率在750 ℃发生明显的突变,表层、内部和内表层的电阻率比500 ℃时降低98倍~187倍.随着温度的升高,竹炭导电性增强的原因是由于石墨微晶尺寸增大和灰分含量降低所致.

关键词: 毛竹 , 炭化 , 微观结构 , 电导率

竹炭的性能和应用研究进展

朱江涛 , 黄正宏 , 康飞宇 , 傅金和 , 永德

材料导报

介绍了竹炭的组成、结构等基本性能,着重总结了竹炭的吸附和电性能,简要介绍了竹炭的应用状况,指出竹炭是一种性能良好、有着广阔发展空间的多功能材料.

关键词: 竹炭 , 吸附 , 导电 , 件能

活性竹炭对苯酚的吸附动力学

朱江涛 , 黄正宏 , 康飞宇 , 傅金和 , 永德

新型炭材料

研究了30℃下活性竹炭对苯酚溶液的吸附动力学,考察了苯酚初始浓度和吸附剂粒径的影响,并用三种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活性竹炭对苯酚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以用准二级模型进行很好的描述,拟合所得的初始吸附速率随着苯酚浓度的增加和竹炭粒径的减小而提高.颗粒内扩散模型分析表明,活性竹炭对苯酚溶液的吸附过程中,颗粒内扩散为主要速率控制步骤.

关键词: 活性竹炭 , 苯酚 , 吸附动力学

大桥钢箱梁油漆与电弧喷铝涂装方案对比

王延东 , 杨笑宇 , 洪伟 , 贾平 , 晁宇

表面技术 doi:10.3969/j.issn.1001-3660.2009.01.029

通过对涂层的形成原理及失效方式、耐腐蚀寿命、结合力、涂装施工工艺和防腐涂层维护5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了油漆和电弧喷铝涂装方案的特点.针对荆大桥所处的腐蚀环境,指出在钢箱梁防腐蚀施工中,电弧喷铝比油漆重防腐方案具有更优秀的防腐蚀效果,进而说明电弧喷铝防腐涂装能够更广泛地应用到钢结构防腐施工中.

关键词: 大桥 , 钢箱梁 , 油漆重防腐 , 电弧喷铝

奥氏体不锈钢孔蚀形态的研究

火时中 , 翁端 , 唐纯义

腐蚀学报(英文)

<正> 孔蚀形态主要包括孔蚀产物在孔口与孔内的聚集状况,孔口及孔内側壁的形状与尺寸芯靠资葱翁哂欣砺垡庖搴褪涤眉壑怠T诳资葱翁矫娴难芯肯喽此狄傩R丫?孔蚀生长初期的形态主要与金属晶体结构和蚀孔所处的位置有关。Vetter和strehblow发现,当蚀孔位于不同的晶粒上时。其边缘具有不同的晶向,处

关键词:

201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获奖科学家年轻化突出

中国材料进展

2011年8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2011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杰出科学家、国防科技大学杨学军教授荣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丁伟等35人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吴朝晖等15人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向大会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关键词: 科学家 , 基金 , 中共中央政治局 , 全国人大常委会 , 突出 , 国防科技大学 , 计算机领域 , 科学与技术

Fe3Al/18-8不锈钢扩散焊界面附近的元素扩散

李亚江 , 王娟 , 尹衍升 , 马海军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5.02.008

对Fe3Al/18-8钢扩散焊界面附近元素的分布进行计算并通过电子探针(EPMA)进行实验测定,结果表明,界面附近靠近18-8钢一侧,其Al,Ni元素的计算值和实测值有所差别,Fe,Cr元素分布的计算值和实测值较为接近.加热温度1333 K时,Cr元素在Fe3Al/18-8钢界面附近扩散距离增加至80μm,Ni元素扩散距离增加至140μm.Fe3Al/18-8钢扩散焊界面过渡区宽度为x2=7.5×102exp(-75.2/RT)(t-t0).在一定加热温度下,保温时间超过60 min以界面过渡区宽度不再明显增加.

关键词: Fe3Al金属间化合物 , 扩散焊 , 界面 , 元素扩散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