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自力
,
杜晓东
,
陈翌庆
,
王家庆
,
叶诚
,
李连颖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洛氏硬度计、冲击试验机等观察和分析了7Cr17Mo马氏体不锈钢在980~1110℃不同温度淬火下的组织特征和性能变化.结果表明,淬火组织为残留奥氏体和碳化物分布于隐针马氏体基体上,碳化物以(Fe,Cr)23C6为主.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残留奥氏体含量增加,马氏体过饱和度增加,针状马氏体组织变粗,1060℃时硬度升高到最大值59 HRC.冲击试验结果表明在980~1080℃淬火时,随淬火温度升高,冲击韧性提高,1080℃时冲击韧性最好,其后下降.SEM断口形貌表明室温下冲击断裂方式为微孔聚集型断裂.
关键词:
马氏体不锈钢
,
淬火温度
,
显微组织
,
冲击韧性
叶诚
,
杜晓东
,
李连颖
,
宋自力
,
杨皓宇
中国稀土学报
采用氩弧熔覆技术在45号钢表面制备一层稀土WC颗粒增强铁基体耐磨复合涂层.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能谱仪(EDS)等测试分析手段研究了稀土的引入对复合涂层中基体组织及碳化物的影响,并与未加稀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引入稀土后,一方面优化了熔覆层组织中碳化物颗粒分布,降低了熔覆层组织中碳化物颗粒的团聚、桥接,且颗粒分布均匀;另一方面改善了熔覆层的组织,细化晶粒,减弱了熔覆过程中产生的树状晶,抑制了WC颗粒的溶解和鱼骨状碳化物的生成.在熔覆层组织中碳化物颗粒相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原始未熔WC颗粒、与基体形成的复式碳化物及在凝固过程中重新结晶的W2C(或WC).
关键词:
稀土
,
复合涂层
,
组织
李连颖
,
杜晓东
,
宋自力
,
叶诚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33-1331/TJ.20110702.1844.004
采用等离子喷焊技术,利用后送粉装置从不同角度在45钢表面制作WC颗粒增强镍基合金复合涂层,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能谱仪(EDS)分别对涂层组织结构及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焊枪倾斜30°角送粉时,WC颗粒均匀的分布于涂层基体上,WC周围有明显的棒状组织,涂层表面物相主要由WC,W2C,Fe7C3,Cr7C3和γ-(Fe,Ni)固溶体等组成,由基体到涂层表面硬度呈上升趋势;焊枪垂直送粉时,WC颗粒发生了沉底现象,WC周围有明显的鱼骨状组织和棒状组织,涂层表面物相主要由Cr23C6,Ni3Si,CrSi2,Fe3B,Fe7C3等组成,由基体到涂层表面硬度先呈上升趋势,上升到一定值后又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词等离子喷焊
,
WC颗粒增强
,
后送粉
,
深层组织
宋自力
,
杜晓东
,
李连颖
,
王家庆
,
叶诚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等离子堆焊—SiC后送粉技术制备了SiC颗粒增强铁基合金复合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能谱仪(EDS)对涂层的显微组织、相组成和元素分布进行了观察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SiC分布于马氏体基体上,原始形态保持完好,没有发生明显溶解,复合效果较好。SiC与基体界面层由预覆层、近基体区和絮状区构成。SiC边缘为CrSi2、CrSi3;近基体区耐腐蚀性相对基体较强,组织难以显示;絮状区由大量(Fe,Cr)7 C3、(Fe,Cr)23 C6碳化物和α-(Fe,Cr)固溶体组成。
关键词:
SiC
,
复合涂层
,
显微组织
,
界面
叶诚
,
杜晓东
,
李连颖
,
杨皓宇
,
宋自力
表面技术
doi:10.3969/j.issn.1001-3660.2011.03.007
采用氩弧熔覆(GTAW)技术在45号钢表面制备了双层WC颗粒增强铁基体复合涂层,通过SEM,XRD和EDS分析了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和相组成,并测试了熔覆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双层复合熔覆层内未见明显裂纹、夹杂等缺陷,与基体呈冶金结合;熔覆层的显微组织由未熔WC颗粒、灰色等轴状初晶和鱼骨状共晶碳化物组成;复合熔覆层的显微硬度由表及里先增加后降低,在近表面出现峰值,高达1 600HV0.2,约为基体硬度的5倍.
关键词:
WC
,
氩弧熔覆
,
铁基体熔覆层
,
组织
,
硬度
张义
,
宁建新
,
王洪伟
,
孙晓岗
硅酸盐通报
宋钧官瓷作为中国钧瓷领域中的最高水平,它不仅仅是唐钧瓷釉和早期宋钧瓷釉的扩展和延续,更是一个时代的创造.在给世人留下宝贵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一些需待解决的问题.诸如,菟丝纹、蚯蚓走泥纹的产生原因,乳光、分相、窑变的形成机理等等,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在研究唐钧花釉、宋代天青、天蓝釉的基础上,采用了当地及周边地域原料,并分别采用了现代及传统的制作工艺以及柴烧、煤烧和气烧的烧成方法最终成功烧制出完美的宋钧官瓷艺术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当地及周边地域原料和不同的制作工艺,采用不同的烧成方式恢复钧官瓷釉的艺术效果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实验证实了钧官瓷釉不同特征的形成原因与工艺过程的相应关系,为钧官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依据,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钧官瓷菟丝纹、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原理及其乳光、分相、窑变的形成原因及相关问题.
关键词:
钧官瓷
,
菟丝纹
,
蚯蚓走泥纹
,
分相
,
乳光
王铎融
,
王力
,
陈扬
黄金
doi:10.11792/hj20150506
宋家沟金矿床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牟平—即墨断裂带内,控矿构造为陡倾断裂和裂隙密集带,赋矿围岩为莱阳群的灰白色砾岩,共出露4个矿体. 对区内主成矿阶段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及单个包裹体成分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研究表明,矿石中的包裹体主要有纯CO2包裹体、气液二相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3种类型;矿石中的包裹体普遍富含CO2 ,成矿流体为CO2 -NaCl -H2 O 体系,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5.0 %~14.42 %)、低密度(0.64 ~0.96 g/cm3 )的特点. 主成矿温度集中在220~240 ℃,成矿压力范围为40~62 MPa,对应的成矿深度为5 .01~6 .34 km. 结合前人研究的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分析认为,宋家沟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以幔源流体为主,后期有少量的岩浆流体参与. 确定其矿床成因类型为受陡倾断裂和裂隙密集带联合控制的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
矿床成因
,
宋家沟金矿床
,
山东牟平
,
胶莱盆地
张竹如
,
唐波
,
聂爱国
,
李明琴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1.07.001
宋家沟金矿床位于山东省牟平,为胶莱盆地中发现的颇具工业规模的金矿床.含矿地层为下白垩统莱阳群下段砾岩,矿床由多个矿体组成,矿石为含金砾岩.含矿地层富金(Au=100.2×10-9).围岩矿石稀土总量232.87×10-6~352.2×10-6,LREE/HREE=1.88~12.71,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相似、同步.含矿地层是矿源层,燕山晚期(110~125Ma)构造岩浆活动导致该矿床形成定位,该矿床为沉积改造层控矿床.南地口、大崮头是此类矿床的新的找矿地段.
关键词:
宋家沟金矿
,
胶莱盆地
,
含金砾岩
,
稀土配分
,
改造成矿
,
层控矿床
金属学报
<正> (一) 195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我们丹阳人民满怀努力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雄心壮志,兴办了钢铁厂,为加速农业机械化服务,为促进地方工业发展服务。后来受刘少奇的“大办钢铁,得不偿失”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新生的小钢铁厂被扼杀下马。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刘少奇、林彪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批判了修正主义路线对钢铁工业的干扰。1970年10月,镇江地区、丹阳县革命委员会作出重建小钢铁厂的决定。这个消息不胫而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