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9)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熔盐法合成SrBi2Nb2O9粉体

李月明 , 黄丹 , 廖润华 , 婷婷 , 江向平

人工晶体学报

以分析纯的Bi2O3,Nb2O5 和 SrCO3为原料,以KCl和NaCl为熔盐,采用熔盐法在800~1000 ℃合成了片状SrBi2Nb2O9粉体.研究了熔盐含量及合成温度对晶体定向生长和粉体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固相法相比,熔盐法是一种有效的晶粒定向生长的方法.制备的粉体呈明显的片状和高度的各向异性,且无团聚现象产生.沿(00l)面择优生长适合的熔盐含量为60%质量分数,随着熔盐含量的增加,晶粒尺寸逐渐增大.合成温度在900 ℃为最优,可获得较大尺寸和高度各向异性的SrBi2Nb2O9粉体.

关键词: 铌酸锶铋 , 熔盐法 , 铋层状化合物 , 铁电材料

高延伸膨胀管用钢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

任勇强 , 陈二虎 , 婷婷 , 袁胜福 , 尚成嘉

钢铁

采用低碳低合金的成分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膨胀管用钢.经优化的(α+γ)两相区退火工艺处理后,钢材呈现出强度高、延伸性能好、加工硬化能力强、冲击韧性以及高温力学性能优良等特点.常温条件下,该膨胀管材料的抗拉强度超过了700 MPa,伸长率超过了40%,强塑积达到了30 GPa ·%,半厚冲击韧性超过了50J;300℃高温条件下,该类钢仍具有620 MPa以上的抗拉强度,40%以上的伸长率以及25 GPa·%以上的强塑积.采用SEM和XRD对材料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表征,该类钢具有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铁素体的多相组织结构形貌.由于弥散分布的小尺寸残余奥氏体在形变过程中的TRIP效应,使得该类钢种在拉伸过程中获得了持续加工硬化的能力,从而获得了强度与塑性的优良结合.

关键词: 膨胀管 , 两相区退火 , 多相组织 , 高伸长率 , 加工硬化 , 强塑积

(1-x)CaTiO3-xLi1/2Sm1/2TiO3陶瓷的微波介电性能研究

李月明 , 婷婷 , 胡元云 , 彭浩 , 刘维良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08.00695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1-x)CaTiO3-x(Li1/2Sm1/2)TiO3系列微波介质陶瓷材料, 研究了该体系的相组成、烧结性能和微波介电性能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x=0.1~0.9mol范围内, (1-x)CaTiO3-x(Li1/2Sm1/2)TiO3
体系均形成了单一的斜方钙钛矿结构; x=0.1~0.5和x=0.6~0.9组分的最佳烧结温度分别为1250和1300℃; 介电常数εr、无载品质因数与谐振频率乘积Qf值、谐振频率温度系数τf均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 当x=0.7时, 1300℃下保温5h烧结得到的材料的微波介电性能为: εr=116.5, Qf=3254GHz, τf=42.43×10-6/℃.



关键词: Li1/2Sm1/2TiO3 , perovskite , microwave dielectric properties

CdX2(X=Cl、Br):Ni2+晶体的吸收光谱和EPR谱的统一解释

陈太红 , 曾体贤 , 彭松山 , 婷婷 , 蒲瑾 , 谌家军

人工晶体学报

本文考虑3d电子轨道局域性差异和配体旋-轨耦合作用的影响,在晶体场理论和电子顺磁共振理论基础上,采用d轨道模型,推导出了3d2/d8电子组态在D3d对称下的广义能量矩阵,利用双共价因子双旋-轨耦合EPR谱高阶微扰公式,统一解释了CdX2(X=Cl、Br):Ni2+晶体的吸收光谱和EPR谱.

关键词: 晶体场理论 , 电子顺磁共振 , 吸收光谱 , 局域结构

前躯体组织对C-Mn-Si钢组织特征及力学行为的影响

任勇强 , 谢振家 , 张宏伟 , 袁胜福 , 婷婷 , 尚成嘉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3.00301

研究了不同的前躯体组织对于经临界区再加热-淬火-中温配分(IQ&P)处理所得的0.22C-1.9Mn-1.32Si多相钢的组织形貌和力学行为的影响.相同的热处理工艺参数下,采用前躯体为马氏体(M)的组织设计倾向于在多相钢中获得板条状的铁素体和薄膜状(或短针状)的残余奥氏体;而采用前躯体为贝氏体-铁素体(B-F)的组织设计则倾向于在多相钢中获得块状的铁索体和近颗粒状的残余奥氏体.在本工作所用IQ&P工艺下,BF前躯体多相钢尽管抗拉强度高达976 MPa,但其延伸率只有26.7%,使得其强塑积仅仅只有26 GPa.%;而采用M前躯体设计可以使钢获得强度和塑性的优良结合,其强塑积超过31 GPa.%.就均匀变形阶段的加工硬化行为而言,B-F前躯体多相钢尽管具有较高的加工硬化指数,但其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稳定性较差,因而瞬时加工硬化指数-真应变曲线的波动性很大,随真应变的增大在外观上呈锯齿状;而M前躯体多相钢尽管加工硬化指数略低,但其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而瞬时加工硬化指数-真应变曲线较为平滑,随真应变的增大呈逐次升高的趋势.产生上述不同力学行为的原因与钢中残余奥氏体和基体组织的形貌、比例和分布状态均有关,而上述因素从根本上又取决于不同前驱体自身的组织形貌与微观结构特征.

关键词: IQ&P工艺 , 多相钢 , 残余奥氏体 , 瞬时加工硬化指数

(1-x)CaTiO3-xLi1/2Sm1/2TiO3陶瓷的微波介电性能研究

李月明 , 婷婷 , 胡元云 , 彭浩 , 刘维良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8.04.012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1-x)CaTiO3-x(Li1/2Sm1/2)TiO3系列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研究了该体系的相组成、烧结性能和微波介电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x=0.1~0.9mol范围内,(1-x)CaTiO3-x(Li1/2Sm1/2)TiO3体系均形成了单一的斜方钙钛矿结构;x=0.1~0.5和x=0.6~0.9组分的最佳烧结温度分别为1250和1300°C;介电常数εr、无载品质因数与谐振频率乘积Qf值、谐振频率温度系数Tf均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0.7时, 1300°C下保温5h烧结得到的材料的微波介电性能为: εr=116.5,Qf=3254GHz,Tf=42.43 ×106/°C.

关键词: Li1/2Sm1/2TiO3 , 钙钛矿 , 微波介电性能

Ca0.3(Li1/2Sm1/2)0.7TiO3微波介质陶瓷的低温烧结研究

李月明 , 婷婷 , 尤源 , 胡元云 , 刘维良 , 唐春宝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8.06.041

采用传统陶瓷制备工艺,制备了掺杂Na2O-CaO-B2O3(NCB)氧化物的Ca0.3(Li1/2Sm1/2)0.7TiO3(CLST)陶瓷,研究了NCB掺杂量与晶相组成、显微结构,烧结性能及微波介电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氧化物NCB掺杂量在1wt%~15wt%范围内没有杂相生成,晶相仍呈斜方钙钛矿结构.随着NCB添加量的增加,陶瓷致密化温度和饱和体积密度降低,介电常数εr、无载品质因数与谐振频率乘积Qf值也呈下降趋势,频率温度系数Τf向正方向增大. NCB氧化物掺杂能有效地将CLST陶瓷的烧结温度由1300℃降低至900℃.添加12.5wt%NCB的CLST陶瓷在低温900℃烧结5h仍具有良好的微波介电性能: εr=73.7,Qf=1583GHz,Τf=140.1×10-6/℃,满足高介多层微波器件的设计要求.

关键词: Ca0.3(Li1/2Sm1/2)0.7TiO3 , Na2O-CaO-B2O3 , 低温烧结 , 微波介质陶瓷

稀土镧对化学镀镍-磷工艺及性能的影响

朱焱 , 尤莲 , 婷婷

电镀与涂饰

研究了稀土元素镧对Q235碳钢上化学镀Ni-P工艺及性能的影响.镀液配方及工艺条件为:硫酸镍25~30g/L,次磷酸钠25-30G/L,醋酸钠12~25g/L,柠檬酸5~10g/L,乳酸15~20g/L,丁二酸3 g/L,氧化镧10~20 mg/L,硫脲1~2 mg/L,氢化钠适量,温度84~88℃,pH 4.5~5.0,时间1h.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稀土元素镧,可以获得稳定性好的镀液,提高镀速,降低施镀温度,提高镀层的耐蚀性.

关键词: 碳钢 , 化学镀 , 镍-磷合金 , 稀土 , , 耐蚀性能

高分子辅助化学溶液沉积法制备La0.7Sr0.3MnO3/Si薄膜及电磁输运研究

刘其娅 , 张敏 , 婷婷

人工晶体学报

利用高分子辅助化学溶液沉积法在Si(100)衬底上外延生长La0.7Sr0.3MnO3薄膜.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和电阻率-温度曲线(ρ-T曲线)结果、磁电阻(MR)曲线结果对其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电磁输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制备的La0.7Sr0.3MnO3薄膜为赝立方钙钛矿多晶结构,薄膜表面均匀平滑,结晶性好,晶粒尺寸约为50~70 nm.随着温度降低,薄膜电输运机制从绝缘体行为向转变金属导电行为.金属绝缘转变转变点温度(TMI)随磁场的增加而升高,在0 T和1 T分别为TMI=238K、246 K.电输运测试结果说明,低温(TTMI)时薄膜按照绝热近似的小极化子输运.

关键词: La0.7Sr0.3MnO3薄膜 , 高分子辅助化学溶液沉积法 , 电磁输运性质

中国钧官瓷釉的实验与研究

张义 , 宁建新 , 王洪伟 , 孙晓岗

硅酸盐通报

钧官瓷作为中国钧瓷领域中的最高水平,它不仅仅是唐钧瓷釉和早期钧瓷釉的扩展和延续,更是一个时代的创造.在给世人留下宝贵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一些需待解决的问题.诸如,菟丝纹、蚯蚓走泥纹的产生原因,乳光、分相、窑变的形成机理等等,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在研究唐钧花釉、宋代天青、天蓝釉的基础上,采用了当地及周边地域原料,并分别采用了现代及传统的制作工艺以及柴烧、煤烧和气烧的烧成方法最终成功烧制出完美的钧官瓷艺术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当地及周边地域原料和不同的制作工艺,采用不同的烧成方式恢复钧官瓷釉的艺术效果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实验证实了钧官瓷釉不同特征的形成原因与工艺过程的相应关系,为钧官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依据,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钧官瓷菟丝纹、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原理及其乳光、分相、窑变的形成原因及相关问题.

关键词: 钧官瓷 , 菟丝纹 , 蚯蚓走泥纹 , 分相 , 乳光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