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中
,
韦丽华
,
王勃
,
孙秀丽
,
田彦文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3.12734
采用SEM、XRD和Raman光谱法研究电场作用下含铬溶液中铅基阳极氧化膜的残余内应力行为、内应力形成,讨论了氧化膜内应力产生过程与氧化膜表面形貌、物质结构转变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氧化膜形成初期,Cr2O72-和HCrO4-离子首先吸附在铅基阳极表面,电场作用下,其与铅基体反应并分别形成PbCrO4和PbO,同时产生较大内应力.电流密度的增加,显著提高氧化膜的内应力.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阳极析氧行为的加剧,促进PbO或β-PbO2形成.同时,晶粒长大与内应力的不匹配,导致内应力局部释放,表现出氧化膜残余内应力减小.铅基氧化膜中不同氧化物组织结构的晶格参数差异,增加了氧化膜内应力梯度变化,致使氧化膜破裂.
关键词:
电场
,
铅合金
,
阳极
,
氧化膜
,
残余内应力
吕慧
,
陈爱平
,
孙秀丽
,
唐骏
,
李春忠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15541/jim20130680
首先通过溶剂热法,在石墨烯表面负载掺杂镍的纳米二氧化钛膜,制备石墨烯/Ni/TiO2复合材料;然后以掺杂的镍为催化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原位生长碳纳米管(CNTs),得到石墨烯/Ni/TiO2/CNTs复合材料.通过XRD、SEM、TEM、拉曼等方法对制备样品的晶型、微观形貌等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样品在紫外光及可见光下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石墨烯和CNTs的加入使得Ni/TiO2、石墨烯/Ni/TiO2、石墨烯/Ni/TiO2/CNTs复合物的光催化活性依次提高,并且石墨烯/Ni/TiO2/CNTs复合物中石墨烯含量越多时,所得复合物的光催化降解性能越好.石墨烯含量最大的石墨烯/Ni/TiO2/CNTs样品,在紫外光下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98%,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降解效率比掺镍TiO2提高了3.5倍.
关键词:
石墨烯
,
碳纳米管
,
二氧化钛
,
光催化
王丹慧
,
李萍
,
杨双春
,
赵杉林
,
孙秀丽
硅酸盐通报
以滑石粉体作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P-TiO2/滑石光催化材料,分别对不同负载量和不同焙烧温度下的P-TiO2/滑石进行光催化降解甲醛能力考察,并对P-TiO2/滑石进行XRD、SEN、EDS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负载次数为2次,焙烧温度为550℃时对改性滑石进行负载的P-TiO2/滑石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性能,经可见光照射12h对密闭容器内甲醛气体降解率可达到86.7%,比没有经过滑石负载的P-TiO2光催化降解甲醛率提高了44.8%.
关键词:
磷
,
二氧化钛
,
滑石
,
甲醛
,
降解
孙秀丽
,
李伟英
,
文晨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11.04.004
实验制备了两种TiO2分散液,并将其填充到聚偏氟乙烯(PVDF)铸膜液中制得PVDF/TiO2杂化膜.考察了分散液填充比率对杂化膜的通量、截留率、接触角等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技术表征杂化膜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两种TiO2分散液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膜的性质,且当分散液的填充比率为10%时,杂化膜的各项性能稳定,表面接触角得到有效改良,对牛血清蛋白(BSA)截留率改变较小,杂化膜纯水通量显著提高,最高水通量可达257.87 L/(m2·h).XRD和SEM分析的结果表明,TiO2分散液的加入使其羟基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杂化膜表面更加平滑,亲水性改善.
关键词:
TiO2分散液
,
聚偏氟乙烯
,
不着抗污染性能
祝涛
,
杨斌
黄金
doi:10.11792/hj20160103
马虎沟测区位于灵北断裂带下盘,区内主干断裂为前孙家—洼孙家断裂,发育似斑状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和玲珑型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 本次地表构造地球化学测量范围约15 km2 ,采集构造地球化学样品共858件,测试元素包括Au、Ni、Pb、Co、Mo、Sn、Zn、Ti、Cr、As、Sb、Hg、Ag、Cu、Ba、Bi、B、Mn、V等19种. Au元素异常沿前孙家—洼孙家断裂带及次级断裂分布特征明显. 分形分维统计表明,Au具有多阶段成矿的特征. 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厘定本测区构造地球化学异常找矿标志为Au-Pb-Bi元素组合异常及因子得分Y(i,2)和Y(i,3)异常. 结合地质分析,圈定找矿靶区5处.
关键词:
找矿预测
,
构造地球化学
,
多元统计分析
,
前孙家—洼孙家断裂带
尹方超
,
温慧
,
朱国丽
,
秦建华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6.07017
秀丽隐杆线虫具有体积小、生命周期短、结构简单和高基因保守性等特点,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模式生物.微流控芯片的通道尺寸与线虫大小相匹配,并可实现灵活集成的线虫操控,为线虫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平台.在微流控平台上,线虫长期培养、固定、分选、精确刺激传递和单线虫包裹等单元操作已经实现,并被应用于线虫神经生物学、行为学、衰老及发育、药物筛选等研究中.该文着重介绍近几年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线虫研究最新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予以展望.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
秀丽隐杆线虫
,
液滴
,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