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筱群
,
满瑞林
,
张建
,
刘琦
,
徐娟
,
孙祖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采用电解剥离?浸出正极材料、P204萃取除铝、秸秆硫酸浸出电池渣、草酸沉钴等工艺回收废旧锂电池中的钴。结果表明:经过20~30 min的电解剥离,实现了电池粉与铝箔的分离,钴的浸出率为50%,电流效率为70%;通过两次P204错流萃取除铝后,萃余液中Al3+Co 2+含量可以降到0.4 mg/L,而钴却未损失;燕麦秸秆粉?硫酸浸出电池渣中钴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硫酸2 mol/L、1 g电池渣加入0.5~0.7 g麦秆粉,固液比1:10,在80~90℃反应1~2 h,钴的浸出率达到98%以上;经三级浸出,COD的含量可降至1.3 g/L左右;草酸沉钴调节溶液温度为50℃, pH为2,保持n()/n(2?24CO)=1,1 h后钴的一次沉淀率达到92%以上,滤液pH为0.2,其滤液可作为电解浸出液循环使用。
关键词:
废旧锂电池
,
电解剥离
,
浸出
,
生物质酸浸
,
草酸钴
祝涛
,
杨斌
黄金
doi:10.11792/hj20160103
马虎沟测区位于灵北断裂带下盘,区内主干断裂为前孙家—洼孙家断裂,发育似斑状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和玲珑型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 本次地表构造地球化学测量范围约15 km2 ,采集构造地球化学样品共858件,测试元素包括Au、Ni、Pb、Co、Mo、Sn、Zn、Ti、Cr、As、Sb、Hg、Ag、Cu、Ba、Bi、B、Mn、V等19种. Au元素异常沿前孙家—洼孙家断裂带及次级断裂分布特征明显. 分形分维统计表明,Au具有多阶段成矿的特征. 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厘定本测区构造地球化学异常找矿标志为Au-Pb-Bi元素组合异常及因子得分Y(i,2)和Y(i,3)异常. 结合地质分析,圈定找矿靶区5处.
关键词:
找矿预测
,
构造地球化学
,
多元统计分析
,
前孙家—洼孙家断裂带
康沫狂
,
朱明
材料热处理学报
doi:10.3969/j.issn.1009-6264.2005.02.001
一些合金固溶化(或淬水)后在预贝氏体(孕育)期内等温淬水(或时效),既保持高温时形成的晶体缺陷,又产生新的晶体缺陷.母相中由于溶质原子扩散而在缺陷处发生偏聚,则形成贫/富溶质微区,即类拐点(spinodal-like)分解.当贫溶质微区成分作为Ms,其温度等于或高于淬火(或时效)温度时,贝氏体将以马氏体样切变形核,故贝氏体是在溶质原子扩散控制下切变形核.在TEM温台试验中未发现台阶生长机制,界面上巨型台阶是贝氏体增宽(厚)速度差异所致.
关键词:
预贝氏体期
,
扩散偏聚
,
贫/富溶质微区
,
巨型台阶
,
类拐点分解
刘宗昌
,
计云萍
,
任慧平
,
袁长军
,
段宝玉
材料热处理学报
贝氏体铁索体在晶界形核的新观察验证了形核的一般规律.依据试验观察,理论计算得贝氏体临界晶核尺寸和形核功为:a*=16.7 nm;b*=25 nm,△G*=270 J·mol-1,此值合理.奥氏体中贫碳区的存在是普遍事实,试验也测得贝氏体相变孕育期内形成了贫碳区;不能将Spinodal分解与奥氏体中形成贫碳区和富碳区混为一谈.涨落是相变的契机,在孕育期内奥氏体中必由于涨落而形成贫碳区.阐述了非协同热激活跃迁形核机制.大量TTT图分析和实测均表明贝氏体铁索体形核-长大不可能以扩散方式进行.
关键词:
贝氏体铁素体
,
晶界形核
,
扩散
,
切变
,
热激活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