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清
,
李谷丰
,
邓乾民
,
刘杰民
,
时国庆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10.2015031001
为实现对环境及食品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高灵敏检测,通过优化一系列试剂盒参数,研制了一步间接竞争ELISA检测试剂盒.优化后的包被缓冲液为90 mmol·L-1、pH 4.6的柠檬酸缓冲液,最佳反应pH值为7.4,抗体包被浓度为0.2μg·mL-1, HRP?BSA?AFB1稀释比为1/4000,标品稀释液为含7%甲醇的PBST溶液.优化后试剂盒IC50值为66 pg·mL-1,检测限为7.6 pg·mL-1,检测线性范围为10—810 pg·mL-1.试剂盒对不同AFB1添加水平(0.5μg·kg-1,1μg·kg-1)的玉米、豆粕和鱼粉样品平均回收率为108.4%—134.8%.对玉米、豆粕和鱼粉样品各20份盲样测试结果表明,试剂盒检测结果与HPLC?MS/MS检测结果吻合.
关键词:
ELISA
,
黄曲霉毒素B1
,
残留
,
试剂盒
吴石山
,
孙清
,
张军
,
郑昌仁
功能材料
探讨了不同增容剂对PC/PA共混体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对PC/PA共混体系有一定增容作用,加入少量SMA后,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有所提高;自制增容剂B与SMA协同使用对PC/PA共混体系有较好增容作用,协同增容后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大幅度提高,同时共混物仍保持较高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
关键词:
PC/PA共混物
,
增容剂
,
力学性能
孙清
,
郑昌仁
,
吴石山
,
陈实
,
戴小川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在聚碳酸酯(PC)中,加入不同含量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及第三组分,进行熔融共混挤出,并且,测试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及差动热分析仪研究了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在第三组分E的存在下,TPU加入PC中,可以很好地改善PC的性能,提高其冲击强度.弹性体E是PC与TPU共混物有效的增容剂与增韧剂.PC与TPU共混可望开发出性能优异,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塑料合金.
关键词:
聚碳酸酯
,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
力学性能
,
微观形态
,
相容性
陈富于
,
谷士艳
,
孙清
,
陈晖
,
刘庆玉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5.06.005
为研究电解液中杂质离子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电解液原材料以及电池运行过程可能引入的杂质种类,选取了SiO32-和Fe2+两种典型离子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测试方法,考察其对石墨电极电化学活性、电池库仑效率、电压效率、能量效率和容量衰减的影响,为电解液的制备和使用过程中杂质离子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Fe2+对正负极电极反应活性和电池效率没有影响,Fe2+的加入提高了电池容量,容量值的提高与Fe2+浓度有关;SiO32-降低了电极反应活性、电压效率和能量效率,并且加速电池容量的衰减.因此,在钒电池电解液的制备和使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引入SiO32-.
关键词:
钒电池
,
电解液
,
杂质离子
,
活性
,
效率
,
容量衰减
蔡景轩
,
傅玉川
,
孙清
,
贾敏慧
,
沈俭一
催化学报
doi:10.1016/S1872-2067(12)60690-1
研究了酸性助剂对TiO2纳米管(TNT)负载的V2O5催化剂(V2O5/TNT)性能的影响,发现经硫酸、磷酸或磷钨酸处理后,TNT的结构稳定,但表面酸性和氧化-还原性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甲醇选择氧化为甲缩醛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V2O5/TNT催化剂经硫酸修饰和673 K焙烧,其甲缩醛选择性显著提高,且维持了较高的甲醇转化率.催化剂表征表明,高温焙烧促进了硫酸根与钒物种之间的强相互作用,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表面酸性而没有降低钒的氧化-还原性.磷酸和磷钨酸修饰虽然也提高了V2O5/TNT催化剂的表面酸性,但降低了其中钒氧化物的氧化-还原能力,反而降低了催化剂的活性.
关键词:
甲醇选择氧化
,
甲缩醛
,
酸性助剂
,
表面酸性
,
表面氧化-还原性
杨绍明
,
查文玲
,
李红
,
孙清
,
刘斌
,
郑龙珍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3.20299
采用半胱氨酸为封闭剂和氧化还原电化学探针,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非标记型电化学核酸适配体传感器,并用于测定凝血酶.利用电化学阻抗对传感器的组装过程进行了监测.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该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探讨了凝血酶孵育时间、测试pH值对传感器响应的影响.该传感器对凝血酶在10.0~10000 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限为2.47μg/L.
关键词:
半胱氨酸
,
封闭剂
,
氧化还原探针
,
核酸适配体
,
生物传感器
杨绍明
,
查文玲
,
孙清
,
李红
,
李瑞琴
,
尚培玲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4.30416
在玻碳电极(GCE)表面首先用增敏作用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夹心于两层电沉积的铁氰化镍(NiHCF)氧化还原电化学探针之间,然后以金纳米粒子为固定核酸适配体的载体,构建了检测凝血酶的非标记型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MWCNTs和NiHCF的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电化学阻抗谱对传感器的组装过程进行了监测,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以铁氰化镍为探针的传感器对凝血酶的检测在1.0 ng/L~1.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检测限为0.2 ng/L(S/N=3).
关键词:
铁氰化镍
,
核酸适配体
,
凝血酶
,
传感器
傅玉川
,
孙清
,
沈俭一
催化学报
,用DMM代替甲醇进行重整制氢是一种为燃料电池提供移动氢源的新方案.DMM重整制氢需要兼具酸性和金属的双功能复合催化剂,其中酸性组分应当具有很高的DMM水解活性.硝酸处理的高表面积酸性碳材料H-HSPRC(由酚醛树脂碳化得到)具有很高的DMM水解活性,其与传统的CuZnAI催化剂组成的复合催化剂CuZnAl-H-HSPRC具有很高的DMM重整制氢速率,513K时生成H2的速率可达7410ml/(g·h),高于相同温度下CuZnAI催化剂上甲醇重整的产H2速率.
关键词:
甲缩醛
,
重整
,
双功能催化剂
,
表面酸性修饰
,
酸性碳材料
,
氢气
张鹏鸣
,
孙清
,
SergeiP.Maydanyuk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4.02.148
讨论了量子多重内部反射方法(MIR方法),这是一种研究核反应的更准确的量子力学方法.对于一个原子核俘获α粒子的过程,MIR方法能够给出(1)α-核势的新参数;(2)新的熔合几率.基于MIR方法我们给出了这类过程的完整量子力学描述,考虑熔合几率后MIR方法能够显著地提高实验与理论的吻合度.具体研究了α+40 Ca和α+44Ca两类反应,给出了新的核势参数核和熔合几率.对于第一个反应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的偏离比其他计算结果减少了41.72倍,对于第二个反应减少了34.06倍.进一步,基于本工作熔合几率公式,给出了两类反应截面不同的原因,这是与中子幻数N=20附近的原子核基态的球形构型和形变构型共存导致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幻数N=26附近原子核的性质,预言了α+46 Ca的反应截面.
关键词:
α粒子俘获
,
隧穿效应
,
多重内部反射方法
,
熔合几率
,
透射系数与反射系数
,
角动量截断
,
α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