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
,
孙德四
,
余盛禄
,
张文杰
,
赵惠忠
材料导报
以结晶氯化铝(AlCl3·6H2O)、结晶氯化镁(MgCl2·6H2O)为主要原料制备前驱体溶胶,然后采用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SCDF)制备纳米氢氧化铝镁超细粉体.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物理吸附仪等仪器对纳米氢氧化铝镁超细粉体进行表征,并对其分散性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氢氧化铝镁
,
纳米材料
,
前驱体溶胶
,
分散
孙德四
,
于盛禄
,
孙建奇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8.01.012
硅酸盐细菌在不同的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3d后,菌种繁殖产生的细菌数、细菌及荚膜直径、发酵液中黏度的大小顺序为:硅酸盐矿物培养基>铝土矿培养基>赤铁矿培养基>阿什比基质培养基,菌种在不同的硅酸盐矿物培养基中生长特性差别不大.菌种驯化培养试验表明,不同类型矿物对细菌的生长抑制作用表现为:赤铁矿>铝土矿>硅酸盐矿物.摇瓶脱硅试验表明,驯化菌种的脱硅率要比未驯化菌种的平均高15%左右,不同来源的硅酸盐细菌均具有较好的脱硅能力.
关键词:
硅酸盐细菌
,
培养基
,
硅酸盐矿物
,
赤铁矿
张贤珍
,
林海
,
孙德四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3.17.005
为考察铝土矿生物浸出脱硅的机制,比较了硅酸盐细菌JY03在细菌-矿物接触/非接触模式下与铝土矿的作用,分析浸出过程中铝土矿表面形成的生物膜与钝化膜对溶硅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细菌浸出的前期(0~6 d),铝土矿表面生物膜与钝化膜还未形成,Al与Si的溶出主要受间接接触模式的影响;在6~12 d内,铝土矿表面的生物膜逐渐显现,Si 的溶出速率明显较非接触模式快,Si 的溶出主要受接触模式的影响,12d后,浸出液中 SiO2的浓度高于非接触模式17mg/L左右;在8~12d,Al2 O3沉淀产生,接触模式下Al的溶出速率明显变缓,非接触模式下明显下降;浸矿12d 后,Al2 O3絮凝沉淀在铝土矿表面形成钝化膜,浸出液中 Al2 O3浓度显著下降,SiO2的浓度达到最大值并趋于稳定。因此可以认为,生物膜的形成有利于细菌浸矿溶硅,钝化膜则抑制Al与Si的溶出。
关键词:
铝土矿
,
硅酸盐细菌
,
生物膜
,
钝化膜
,
脱硅
祝涛
,
杨斌
黄金
doi:10.11792/hj20160103
马虎沟测区位于灵北断裂带下盘,区内主干断裂为前孙家—洼孙家断裂,发育似斑状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和玲珑型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 本次地表构造地球化学测量范围约15 km2 ,采集构造地球化学样品共858件,测试元素包括Au、Ni、Pb、Co、Mo、Sn、Zn、Ti、Cr、As、Sb、Hg、Ag、Cu、Ba、Bi、B、Mn、V等19种. Au元素异常沿前孙家—洼孙家断裂带及次级断裂分布特征明显. 分形分维统计表明,Au具有多阶段成矿的特征. 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厘定本测区构造地球化学异常找矿标志为Au-Pb-Bi元素组合异常及因子得分Y(i,2)和Y(i,3)异常. 结合地质分析,圈定找矿靶区5处.
关键词:
找矿预测
,
构造地球化学
,
多元统计分析
,
前孙家—洼孙家断裂带
杜长坤
,
麦吉昌
,
罗清明
,
袁晓丽
,
万新
,
柳浩
钢铁钒钛
针对四川德胜集团钢铁有限公司烧结厂使用较高比例的钒钛磁铁精矿的烧结生产情况,通过实验室烧结杯试验,研究了钒钛磁铁精矿配比和碱度对烧结矿烧结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德胜钢铁有限公司的原、燃料和配矿结构条件下,要保证烧结矿产质量、节能和降低原料成本,合适的钒钛磁铁精矿配比为45%,合适的碱度为2.3.
关键词:
钒钛精矿
,
烧结
,
配比
,
碱度
,
烧结矿性能
杨磊
,
刘洋
,
郑永磊
,
高攀
,
范志新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22703.0288
介绍了贝纳德效应,胆甾相液晶织构等概念,实验制备出胆甾相液晶平面态样品,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温度场致织构变化,观察到液晶盒在清亮点温度附近出现特殊花纹图案,类似于贝纳德效应或者是温度场致方格栅效应.实验现象说明了温度场使液晶分子产生对流,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双折射干涉,指向矢分布有周期性变化,形成了微观的贝纳德花纹.实验现象对于胆甾相液晶基础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胆甾相液晶
,
平面织构
,
方格栅效应
,
贝纳德效应
,
偏光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