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5926)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纳米TiO2/有机-无机杂化丙烯酸复合涂层机械及耐腐蚀性能的研究

李婕 , , 杭建忠 , 施利毅 , 程银银

功能材料

在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有机-无机杂化丙烯酸树脂的基础上,研究了纳米TiO2添加量对有机-无机杂化丙烯酸复合涂层机械和耐腐蚀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纳米TiO2添加量为15%时,涂层的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其硬度由3H提高至6H,涂层的耐盐雾时间由100h提高到500h,涂层的阻抗值也由104Ω.cm2提高至106Ω.cm2。另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涂层的断面,发现涂层中纳米粒子分散均匀,并且粘接紧密,形成了较为致密的复合涂层。

关键词: 有机-无机 , 纳米TiO2 , 丙烯酸树脂 , 盐雾 , 耐腐蚀性能

高折射含钛有机硅杂化涂层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赖雅文 , 杭建忠 , , 金鹿江 , 施利毅 , 东博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5.22.002

采用钛酸四正丁酯(TBOT)、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DPS)为原料,分别与两种不同烷基链长度的硅烷(正己基三甲氧基硅烷(C6 TMS)和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C12 TMS))通过水解缩聚反应,制备了两种含钛有机硅杂化溶胶 BTS 和 CTS.实验研究了TBOT 含量和烷基链长度对涂层热稳定性、耐热老化、折射率、透过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涂层在可见光区的透过率均在98%以上;通过调节 Ti 含量, BTS 与 CTS 系列涂层的折射率分别在1.5584~1.6137和1.5721~1.6515内连续可调.热重分析与耐热老化测试结果显示,杂化涂层的热稳定性和耐黄变性能与烷基基团碳链长度成正比,与 Ti 含量成反比.文章还对引起杂化涂层黄变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高折射 , 长链烷基硅烷 , 黄变 , 杂化涂层

有机-无机杂化环氧涂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金鹿江 , 杭建忠 , , , 施利毅

涂料工业

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为水解前驱体,y-缩水甘油醚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为偶联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有机-无机杂化环氧树脂.研究了水解单体和用水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与水解单体物质的量比为4∶1时,杂化涂层附着力为1级,硬度为4H,耐盐雾时间达到360 h.电化学测试表明,在低频区杂化涂层阻抗值可达105 Ω·cm2,比铝合金裸板阻抗值高出2个数量级.表现出良好的防腐蚀性.热重分析显示,杂化树脂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能.利用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分析了杂化涂层的组成和结构;同时,探讨了溶胶-凝胶杂化涂层的反应机理.

关键词: 溶胶-凝胶 , 杂化涂层 , 耐盐雾 , 电化学 , 反应机理

纳米Al2O3/有机-无机杂化复合铝合金涂层的耐腐蚀性能研究

王为军 , 杭建忠 , 施利毅 , ,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10.08.003

在溶胶-凝胶法合成有机-无机杂化丙烯酸树脂的基础上,采用盐雾试验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纳米Al2O3添加量对有机-无机杂化丙烯酸复合涂层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米Al2O3添加量为12%时,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耐盐雾时间由100 h提高到450 h,涂层的阻抗值也由104 Ω·cm2提高至106 Ω·cm2以上.另外,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复合涂层的断面,发现涂层中纳米粒子分散均匀,并且粘接紧密,形成了较为致密的复合涂层.

关键词: 有机-无机 , 纳米Al2O3 , 丙烯酸树脂 , 耐盐雾 , 耐腐蚀性能

纳米硅溶胶改性及其在水性聚氨酯乳液中的应用

李文倩 , 金鹿江 , 付继芳 , , 杭建忠 , 施利毅

绝缘材料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SiO2溶胶进行表面改性,然后将其与水性聚氨酯乳液(WPU)共混制备了WPU/SiO2复合乳液。通过纳米粒度仪测定了不同偶联剂含量改性SiO2溶胶的粒径及其分布;采用TEM、FT-IR、TGA等对复合乳液及其涂膜进行表征,探讨了改性纳米溶胶含量对复合乳液及其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纳米SiO2溶胶与KH560摩尔比为6∶1时,该改性纳米SiO2溶胶的粒径最小且分布较为均一;KH560的加入使纳米SiO2粒子更均匀的分散在聚氨酯乳液中,且SiO2粒子与聚氨酯乳液之间存在一定键合作用,使涂层的耐热性得到显著增强;当改性SiO2溶胶添加量为5%~10%时,涂膜的硬度、耐磨性、耐划伤性、耐水性等性能明显提高。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 纳米SiO2溶胶 , 改性 , 应用

纳米Al2O3增强杂化环氧复合涂层的制备与性能

金鹿江 , 杭建忠 , , , 施利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正硅酸乙酯(TEOS)和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为水解前驱体,γ-缩水甘油醚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为偶联剂,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有机-无机杂化环氧树脂,研究了纳米aL2O3对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复合涂层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优于未添加纳米Al2O3的涂层.当添加15%的纳米Al2O3时,涂层硬度由4H提高到6H,耐盐雾时间从360h增加到620h.电化学分析显示,腐蚀电流密度由1.53×10-6 A/cm2下降到5.07×10-8 A/cm2,阻抗值从5.0×105 Ω·cm2增加至6.3×106 Q·cm2.涂层在3.5% NaCl溶液中浸泡30d后,阻抗均保持在105Ω·cm2以上.SEM分析表明,纳米Al2O3显著增强了涂层的致密性.

关键词: 有机-无机杂化 , 纳米Al2O3 , 复合涂层 , 腐蚀电流密度 , 阻抗

加成型高折射纳米ZrO 2/有机硅杂化涂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钟敏花 , 杭建忠 , , 金鹿江 , 施利毅 , 陈伟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6.12.036

以甲基乙烯基二甲氧基硅烷(MVDMS)、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DPS)和正丁醇锆为原料,异丙醇为反应介质,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得纳米ZrO2/乙烯基有机硅杂化树脂.然后在铂催化剂作用下,由乙烯基杂化树脂与苯基含氢硅油通过加成缩合,制得加成型纳米ZrO2/有机硅杂化涂层.研究了 ZrO2摩尔分数对涂层的光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涂层在可见光区的透过率均在99%以上;涂层的折射率随 ZrO2摩尔分数的变化在1.583~1.628内连续可调;涂层的热稳定性随着ZrO2摩尔分数的增加而降低.树脂的TEM显示ZrO2粒子均匀分散于杂化树脂中,粒径<15 nm,无团聚现象.另外,LED 灯具的封装结果显示,以 ZrO2摩尔分数为30%的杂化树脂封装的LED出光效率可达125.1%.

关键词: 高折射 , ZrO2纳米粒子 , 有机硅杂化树脂 , LED封装 , 出光效率

水性纳米ZrO2/环氧聚硅氧烷杂化防腐涂层的制备与性能

东博 , 杭建忠 , , 金鹿江 , 施利毅 , 赖雅文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7.03.038

采用水性纳米ZrO2溶胶与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水性有机无机杂化防腐涂层.实验研究了ZrO2/GPTMS摩尔比对涂层耐盐雾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涂层的耐腐蚀性能随着摩尔比的增加呈现先增强后下降的趋势,其中1∶5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最强,耐盐雾时间达到1 500 h,是未涂覆涂层样板耐盐雾时间的20倍左右,电化学交流阻抗为107 Ω·cm2,腐蚀电流密度为5.84×10-10A/cm2.从1∶5涂层的SEM照片发现,涂层中纳米ZrO2粒子分散均匀,无团聚现象.另外,TG分析表明,涂层的热稳定性能随着摩尔比的增大而增加.

关键词: 水性纳米ZrO2 , 有机无机杂化 , 溶胶-凝胶 , 防腐

胶西北前家—洼家断裂带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预测

祝涛 , 杨斌

黄金 doi:10.11792/hj20160103

马虎沟测区位于灵北断裂带下盘,区内主干断裂为前家—洼家断裂,发育似斑状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和玲珑型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 本次地表构造地球化学测量范围约15 km2 ,采集构造地球化学样品共858件,测试元素包括Au、Ni、Pb、Co、Mo、Sn、Zn、Ti、Cr、As、Sb、Hg、Ag、Cu、Ba、Bi、B、Mn、V等19种. Au元素异常沿前家—洼家断裂带及次级断裂分布特征明显. 分形分维统计表明,Au具有多阶段成矿的特征. 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厘定本测区构造地球化学异常找矿标志为Au-Pb-Bi元素组合异常及因子得分Y(i,2)和Y(i,3)异常. 结合地质分析,圈定找矿靶区5处.

关键词: 找矿预测 , 构造地球化学 , 多元统计分析 , 家—洼家断裂带

二垩与资源回收-Ⅲ燃烧过程二垩生成热力学计算

钢铁

进行相关热力学计算以研究高温燃烧过程二垩生成的条件.计算得到:①在体系存在过剩氧即完全燃烧时不会产生二垩;②当有固体碳沉积时也不会生成二垩,因固体碳在热力学上比含二垩的含碳物更稳定.另一方面,实际上即使在1 073 K完全燃烧条件下(即体系显著过剩氧)也有二垩生成,原因是在实际燃烧炉中含碳微粒不可能完全烧尽.从热力学角度假设不发生碳沉积,计算得出二垩在1 073 K高温和高CO/CO2比范围内会生成.实际考虑的条件放在燃烧炉内含碳微粒的周围.在有含碳微粒存在条件下,即使反应2CO→C+CO2(碳沉积)发生,C+CO2→2CO反应(CO生成;含碳微粒被CO2氧化)也会同时发生,导致在含碳微粒周围保持一个高的CO/CO2比,由此产生二垩.假设在含碳微粒周围存在高CO/CO2比的异质位置,则认为二垩会形成.

关键词: 燃烧过程 , 二垩生成 , 含碳微粒 , 热力学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593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