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火明
,
孙保民
,
徐鸿
,
白杰
,
王成文
,
孟立超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主要进行了电站锅炉受热面积灰在线监测的研究工作,在选择监测参数的过程中,放弃了传统的热有效系数和灰污系数,而选择了相对较易监测的灰污特征参数,并运用人工神经网络之BP网络预测各种工况下受热面清洁时的吸热量,最终推算出灰污特征参数;基于以上理论,充分利用电厂DAS数据资源,在不增加额外测点的条件下,开发和实现了对流受热面积灰的计算机在线监测以及优化吹灰指导.
关键词:
电站锅炉
,
在线监测
,
积灰
,
神经网络
楚双霞
,
刘林华
工程热物理学报
以两个无穷大平板组成的系统为例,本文利用Karlsson和Candau对光谱辐射(火用)的定义,通过对系统内光谱辐射(火用)强度的数值求解,获得了灰体光谱辐射(火用)强度随波长和发射率的变化规律,比较了光谱辐射强度、光谱辐射(火用)强度的峰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发射率的关系,最后从宏观热力学理论分析光谱辐射(火用)强度的定义式.结果表明光谱辐射(火用)强度的峰值波长和光谱辐射强度的峰值波长不一致,光谱辐射能有用度随发射率的增大而增大,光谱辐射(火用)损失与系统熵产间的关系满足宏观热力学中的Gouy-Stodola理论.
关键词:
辐射(火用)
,
灰体
,
波长
,
发射率
项新耀
,
郑广汉
工程热物理学报
依据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下文简称一、二定律)阐述了能具有量和质的双重属性,能量与能质系于同一属体而不可分离.(火用)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赋予的用以表征能质的参数.能量传递必然伴随着能质((火用))的传递,(火用)传递如同热传递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由(火用)概念发展到(火用)传递有其必然性.
关键词:
能
,
(火用)
,
(火用)传递
孙晨
,
程雪涛
,
梁新刚
工程热物理学报
(火积)损失是热力学过程中系统(火积)的减少量,它等于流入系统的(火积)流与流出系统的(火积)流之差,也等于(火积)耗散和功(火积)之和.对于传热过程,(火积)损失即为(火积)耗散,为(火积)损失的不可逆部分,反映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对于卡诺循环,(火积)损失即为功(火积),具有可逆特性,体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对于包括传热过程和热功转换过程的系统,(火积)损失即包括(火积)耗散也包含功(火积).(火积)损失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以热流和温度为横、纵坐标的T-q图上的面积描述.(火积)损失可应用于包含热功转换的过程以优化系统输出功,算例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最大输出功率和最大(火积)损失率相对应.
关键词:
(火积)损失
,
(火积)耗散
,
功(火积)
,
T-q图
,
优化
郑捷宇
,
厉彦忠
,
司标
,
张杨
工程热物理学报
以内、外压缩空分流程为对象,通过AspenPlus模拟计算获得系统总(火用)损失,(火用)效率及压力(火用)、温度(火用)、跑冷(火用)、分离(火用)占设备(火用)损失的比例,探讨两类流程的区别.研究发现;压缩、精馏及换热设备损失是空分系统(火用)损失的主要来源;内压缩流程主换热器、过冷器的传热损失比例大于外压缩流程;相对传统的外压缩流程,内压缩流程在生产液体及高压产品方面表现更优.最后探讨了一种基于空分流程产品冷(火用)与膨胀节流过程产生冷量的变化关系来进行流程比较的方法.
关键词:
(火用)分析
,
(火用)损失
,
空分流程
,
内压缩流程
,
流程模拟
李清方
,
张国忠
,
徐栋
,
张建
,
杨德伟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利用数值方法模拟了新型高效水套炉火筒内天然气燃烧过程,分析了火筒内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和火筒内外壁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火筒负荷特性随燃料用量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新型高效水套炉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火筒段的热负荷强度,以减小金属耗量,但火筒热负荷强度不宜超过96kW/m2;燃烧火焰主要集中在火筒中后部,火筒壳体烟气出口周围温度相对较高,属于压力薄弱环节容易烧穿,应采取加固措施.
关键词:
天然气燃烧
,
耦合
,
传热
,
数值模拟
许明田
,
程林
,
郭江峰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首先说明(火积)耗散理论避免了最小熵产原理和傅里叶定律间的矛盾,显示了其在处理导热问题上的优越性.然后利用热力学(火积)和熵的关系,推出了换热器中由流体阻力引起的(火积)耗散表达式.
关键词:
(火积)耗散
,
熵产
,
导热
,
换热器
张来新
,
朱海云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简要介绍了罗丹明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合成、特性及应用,重点介绍了:①新型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的合成与性能研究;②新型罗丹明及香豆素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的识别。并对罗丹明化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罗丹明
,
合成
,
应用
杨丙雨
,
马亚丽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10.01.011
近代火试金分析技术明末传入中国至今已近400年,由于明末的社会动乱和清中叶的拒外闭关政策,使初入中国的该技术未流传就被扼杀.鸦片战争后,经过洋务运动,又使火试金分析技术在中国起死回生,逐渐孕育和萌芽.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近代火试金分析法在中国的诞生和传播.新中国的成立,为火试金分析的普及、提高、创新提供了发展的条件,使该法深深的扎根于中国本土并发扬光大,现已成为分析贵金属的一种完善方法.
关键词:
分析化学
,
贵金属
,
火试金分析法
,
流传和发展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