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683)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15N(p,n)15O反应中子源0°角激发函数测量

齐波 , 阮锡超 , 姚泽恩 , R.Nolte , 陈国长 , 黄翰雄 , 李永明 , , 马中原 , 张雅玲 , 仲启平 , 聂阳波 , 陈效先 ,

原子核物理评论

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上的多探测器快中子飞行时间谱仪,测量了38个不同入射质子能量点下15N(p,n)15O反应0°角方向的激发函数.测量数据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了模拟,以进行中子注量衰减和入射窗厚度的不确定度修正.实验在入射质子能量位于6.029-8.056 MeV之间时发现了3个共振峰,这一点与DROSG-2000评价数据及PTB数据相符合,但三家的截面数值存在差异,对这些差异需要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关键词: 激发函数 , 蒙特卡罗方法 , 评价数据 , 微分截面

中子引起氘核破裂反应的实验研究

阮锡超 , 欧阳晓平 , , 李霞 , 蒋婧 , 黄翰雄 , 蒋顶悦 , 仲启平 , 任杰 , 唐洪庆

原子核物理评论

对25 MeV中子引起氘核破裂反应的中子-中子准自由散射和17.36 MeV中子引起氘核破裂反应的中子-中子末态相互作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首先,以小于5%的不确定度,精确测量了25MeV中子-中子准自由散射出射的中子三重微分截面。实验数据用基于现实核子-核子势(CD-Bonn,Argonne!18,Nijm I和II)的理论计算配合Monte-Carlo模拟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比基于CD-Bonn势的理论预言高(16.0±4.6)%,进一步证实了目前的理论在中子-中子准自由散射方面还无法准确描述实验数据。其次,通过运动学非完全测量,精确测量了17.36 MeV中子引起氘核破裂反应在0°角附近出射的质子能谱,用基于现实核子-核子势(CD-Bonn、Bonn-B和Nijm I)的理论计算以及Monte-Carlo模拟分析了所测得的质子能谱,确定了中子-中子散射长度ann=(-16.8±0.6)fm。

关键词: 破裂反应 , 准自由散射 , 末态相互作用 , 散射长度

8.19MeV中子与~9Be作用的次级中子双微分截面测量

张雅玲 , 阮锡超 , 姚泽恩 , 黄翰雄 , 李霞 , , 唐洪庆 , 聂阳波 , 鲍杰

原子核物理评论

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上的多探测器快中子飞行时间谱仪,测量了8.19 MeV中子与9Be作用时,从20°到160°区间26个角度的次级中子双微分截面。测量截面以n-p散射截面作为标准进行归一。实验结果用Monte-Carlo方法进行了中子注量率衰减、多次散射和有限几何修正,并用MCNP-4C程序对所用的Monte-Carlo程序进行了验证。测量结果与评价数据以及其它实验室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次级中子 , 双微分截面 , 快中子飞行时间谱仪 , Monte-Carlo方法 , MCNP-4C

氘氚源中子穿过聚乙烯样品泄漏中子谱的测量与模拟

聂阳波 , 鲍杰 , 阮锡超 ,

原子核物理评论

采用飞行时间技术测量了氚氚(DT)源中子穿过不同厚度板状聚乙烯样品后40。方向的泄漏中子时间到达谱,样品的长和宽均为100cm,厚度分别为4.5,9,18和27CM。本底谱测量采用了无样本底测量和无样堵孔本底测量2种方案,利用MCNP4C程序模拟了相同实验条件下的泄漏中子时间到达谱,模拟过程中考虑了源中子的能谱与角分布、脉冲中子束宽度、探测器的效率以及样品的有效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采用无样测量谱作为本底时,计算值/实验值(C/E)值大于1,并且随着样品厚度的增加而偏离1;而本底谱采用无样堵孔测量谱时,C/E小于1。并且随着样品厚度的增加而接近1。通过对两套本底谱的分析,并结合蒙特卡罗模拟,计算求得了相应样品厚度下比较接近实际的本底谱,采用该模拟计算本底谱后,C/E值有了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 飞行时间法 , 聚乙烯 , 泄漏中子谱 , MCNP-4C程序 , 有效面积

锂玻璃探测器中子探测效率的刻度

张奇玮 , 贺国珠 , 阮锡超 , 李霞 , 任杰 ,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0.02.156

为了精确测量keV能区的中子俘获截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正在建造一台4π全吸收型γ探测装置??GTAF,锂玻璃探测器将会作为中子束流监视器测量中子能谱。利用5SDH-2加速器刻度了锂玻璃探测器在两个入射中子单能点(250和565 keV)的探测效率,并使用GEANT4和MCNP程序模拟计算了锂玻璃探测器的相对探测效率。通过归一化实验数据和模拟结果,得到了锂玻璃探测器在10 keV~1 MeV能区的中子探测效率曲线。对于把锂玻璃探测器测量得到的飞行时间谱转化为中子束流能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为探测器效率刻度提供了新方法。

关键词: γ全吸收型探测装置 , 锂玻璃探测器 , 探测效率 , GEANT4 , MCNP

(n,γ)反应实验研究中的中子屏蔽设计

黄兴 , 贺国珠 , 程品晶 , 张奇纬 ,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2.02.208

用γ射线全吸收型装置(Gamma-ray Total Absorption Facility,GTAF),可以对中子俘获反应截面进行高精度测量。为了降低实验本底,实验中需要对源中子进行准直和屏蔽,还要对被样品散射的中子进行吸收以减少它们进入探测器后所形成的干扰。采用MCNP对中子的准直器、屏蔽体和中子吸收体进行了模拟设计,中子准直屏蔽体材料选用含硼聚乙烯(BC4的质量分数为3%)和铅。准直孔直径为13 mm,长度为500 mm,经准直后样品处中子束斑坪顶直径为21 mm。中子吸收体材料选用聚乙烯和碳化硼,吸收体球壳内腔半径30 mm,聚乙烯壳层厚度60 mm,碳化硼壳层厚度10 mm,被样品散射的中子经吸收体后衰减93.7%。

关键词: 中子准直 , 中子屏蔽 , 透射率 , 束斑坪顶

二垩与资源回收-Ⅲ燃烧过程二垩生成热力学计算

钢铁

进行相关热力学计算以研究高温燃烧过程二垩生成的条件.计算得到:①在体系存在过剩氧即完全燃烧时不会产生二垩;②当有固体碳沉积时也不会生成二垩,因固体碳在热力学上比含二垩的含碳物更稳定.另一方面,实际上即使在1 073 K完全燃烧条件下(即体系显著过剩氧)也有二垩生成,原因是在实际燃烧炉中含碳微粒不可能完全烧尽.从热力学角度假设不发生碳沉积,计算得出二垩在1 073 K高温和高CO/CO2比范围内会生成.实际考虑的条件放在燃烧炉内含碳微粒的周围.在有含碳微粒存在条件下,即使反应2CO→C+CO2(碳沉积)发生,C+CO2→2CO反应(CO生成;含碳微粒被CO2氧化)也会同时发生,导致在含碳微粒周围保持一个高的CO/CO2比,由此产生二垩.假设在含碳微粒周围存在高CO/CO2比的异质位置,则认为二垩会形成.

关键词: 燃烧过程 , 二垩生成 , 含碳微粒 , 热力学

中国锆砂中长期需求分析

蒋东民

钛工业进展 doi:10.3969/j.issn.1009-9964.2011.04.002

介绍了中国锆砂原料、生产和供应现状以及2005-2009年间锆砂需求状况.分析了硅酸锆、氧氯化锆、核级锆,和钢铁、玻璃面板等行业对锆砂的中长期需求.指出,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锆砂依赖进口的格局不会变,国内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以及国际市场对锆制品的恢复性需求,使得中国对锆砂需求仍将持续增加.

关键词: , 硅酸锆 , 氧氯化锆 , 资源储量 , 需求分析

二垩与资源回收-Ⅱ燃烧过程二垩抑制和生成基础研究

钢铁

氯来源、种类和燃烧物中氯浓度对燃烧过程中二垩生成有重要影响.在实验燃烧炉中研究1 073K温度下上述三种因素对燃烧过程二垩生成的影响.二垩生成浓度在相同氯源和种类条件下与燃烧物中氯含量几乎成正比,且受氯源明显影响.如有机氯化合物或无机氯化物.即使对无机氯化物,在有活性氯存在时也会生成高浓度二垩,如由盐和面粉形成的水化物中的活性氯.

关键词: 氯源 , 氯种类 , 燃烧过程 , 二垩/呋喃 , 水化物 , PVC

科学评价,务实求真——熊晓等作者的论文编后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本刊2012年第五期第801页刊登了熊晓等作者的论文,这是本刊编辑部自创刊以来收到的第一篇这样的论文,该文对本刊在材料科学期刊中所处的地位及面临问题、发展方向作出如此客观、中肯的评价与指引,均使编辑部成员十分感动。今年恰是本刊创刊30年纪念,谨以此《编后记》供奉广大读者,

关键词: 科学评价 , 论文 , 作者 , 务实 , 科学期刊 , 编辑部 , 创刊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169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