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大萍
,
廖凯荣
,
卢泽俭
,
王海华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851.2001.02.006
采用3-甲基丙烯酸丙酯-三甲氧基硅烷(A-174)、聚丙烯酸(PAA)分别对羟基磷灰石(HA)表面进行改性处理,通过溶液共混、取向模压成型技术制备出直径为3.2 mm的聚DL-丙交酯(PDLLA)/HA复合棒材.上述方法由于增进了复合材料在界面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力学性能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
聚DL-丙交酯
,
羟基磷灰石
,
取向模压
,
聚丙烯酸
,
甲基丙烯酸丙酯-三甲氧基硅烷
廖凯荣
,
卢泽俭
,
倪跃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聚(2,4-甲苯二己二脲)(PHU)、聚(2,4-甲苯二乙二脲)(PEU)和二苯甲酰己二胺(DBH)、二苯甲酰乙二胺(DBE)为协效剂,分别与三聚氰胺改性多聚磷酸铵的产物MPPA复配成膨胀型阻燃剂(IFR)、它们对提高IFR对聚丙烯的阻燃性能都有显著作用,总的效果是PHU>DBE>PEU>DBH.虽然协效剂的结构和性质不同,但在各自最佳的IFR配方中的氮/磷比值基本不变,为1.6~1.7,热重分析表明IFR阻燃作用的提高主要是协效剂在MPPA作用下有效的碳化和成炭,同时也促进了聚丙烯在受热燃烧过程中焦化成炭的结果.
关键词:
膨胀型阻燃剂
,
协效剂
,
阻燃协同作用
,
聚丙烯
刘军
,
廖凯荣
,
卢泽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设计并合成了5种不同分子结构的三嗪衍生物,将它们分别与多聚磷酸铵复配组成膨胀型阻燃剂(IFR)体系.通过氧指数测定、元素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不同IFR对聚丙烯阻燃性能的影响,初步总结出三嗪衍生物的分子结构与成炭效果间的规律,发现含有单个羟乙基结构的三嗪衍生物具有最佳的成炭效果,根据IFR的成炭机理对这一规律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关键词:
膨胀型阻燃剂
,
三嗪衍生物
,
多聚磷酸铵
,
聚丙烯
,
阻燃作用
廖凯荣
,
卢泽俭
,
苏瑾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在改性聚磷酸铵中加入聚己内酰胺(PA6),可显著提高由它们组成的膨胀型阻燃剂(IFR)对聚丙烯(PP)的阻燃作用,PA6在其中主要起成炭剂的作用.热重分析表明,当IFR-PP受热燃烧时,IFR参与了PP的热分解反应并促使部分碳化.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IFR-PP受热燃烧时磷主要积聚在燃烧端面并以磷酸及其相应的铵盐存在,它们的形成与IFR受热燃烧时的一系列变化有关,并有助于焦化物的进一步炭化和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
关键词:
膨胀型阻燃剂
,
聚磷酸铵
,
聚己内酰胺
,
阻燃作用
,
聚丙烯
周佩德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本文用表面光反射,电化学库仑还原、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经Cr、Ta和惰性气体离子注入后的高纯铜,暴露在含H_2S大气中的失泽行为。暴露试验是在H_2S浓度为0.006—6VPM,25℃和100%RH条件下进行的。结果表明,Cr、Ta离子注入显著地提高了铜的抗失泽能力,Xe离子注入效果较小,而Ar离子注入无改进效果。阴极还原曲线显示经Cr、Ta离子注入的试样上形成的失泽膜,比未经离子注入铜上形成的膜薄,其结构组成亦不同。电子衍射结构分析和扫描电镜(附WDAX)分析进一步证明,Cr离子注入抑制了铜表面膜中金属硫化物的形成。
关键词:
邓凡政
,
郭东方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7.07.024
建立了室温离子液体四氟硼酸1-丁基-3-甲基咪唑([Bmim]BF4)和NaH2PO4组成的双水相萃取体系并用于对芦丁的萃取分离研究.考察了离子液体用量、芦丁的浓度、盐的加入量、溶液酸度和加入其它物质对芦丁在两相中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液在1.0~2.5 Ml,磷酸二氢钠加入量在1.0~2.0 g,加人卢丁溶液0.5~2.5 Ml,酸度在Ph值为2~7范围,卢丁在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中有较高的萃取率(E%>90).除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外,其余大部分物质不影响相比和卢丁的测定.离子液相中卢丁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58 nm,与乙醇水溶液中比较,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紫移,表明离子液与卢丁发生了作用.利用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测定了银杏叶中卢丁的含量.
关键词:
离子液体
,
双水相
,
芦丁
,
分配
,
性能
机械工程材料
"第七届材料与热加工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定于2013年6月16~19日在芬兰奥卢大学(Oulu University)举行,奥卢大学是北欧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奥鲁市位于北欧的北部,毗邻北极圈和圣诞老人的故乡罗瓦涅米。
关键词:
国际学术会议
,
数值模拟
,
物理模拟
,
热加工
,
材料
,
综合性大学
,
北极圈
,
北欧
郑荣升
,
鲁拥华
,
林开群
,
谢志国
,
王沛
,
罗昭锋
,
明海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08.06.00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免标记及检测快速等优点,在生命科学、药物开发、公共安全、环境污染俭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高灵敏度、小型化、集成化、低成本、高可靠性足未来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发展的主要方向.介绍了棱镜耦合复合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在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方面的研究新进展,重点论述了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高通量、多组分识别表面等离子体成像技术以及金属微纳结构(颗粒)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光电子学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
光纤
,
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