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297)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基于HI-13串列加速器在束γ终端原子核激发态寿命测量的核结构研究

郑云 , 吴晓光 , 李广生 , 李聪博 , 陈启明 , 竺礼华 , 贺创业 , 郝昕 , 王烈林 , 姚顺和 , , 李立华 , 汪金龙 , 钟健 , 周文奎 , 邓利涛 , 朱宝吉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3.04.375

利用在HI-13串列加速器的在束γ终端上建立的多普勒线移衰减法、反冲距离多普勒线移法和快时间延迟符合法等3种寿命测量方法,开展了原子核手征对称性、磁转动等核结构热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实验结果表明,130Cs的伙伴带具有很好的手征特性,而106Ag的候选带并非手征双带.根据测量的能级寿命提取的B(M1)值表明,106Ag的正宇称晕带和107Ag的正、负宇称晕带都具有典型的磁转动特性.此外,寿命测量数据还为解释和理解不同的同位素链中展现出的形状演化、形状共存、形状相变及临界点对称性等物理现象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证据.

关键词: 能级寿命 , 核结构 , 多普勒线移衰减法 , 反冲距离多普勒线移法 , 快时间延迟符合法

工业Fe-Mn催化剂上基于详细反应机理的F-T合成动力学模型Ⅱ.不同校正方法的动力学模型分析

滕波涛 , 常杰 , 王刚 , 张成华 , , 郑洪岩 , 杨骏 , 张荣乐 , 白亮 , 相宏伟 , 李永旺

催化学报

通过平衡闪蒸模拟催化剂孔道液体组成、烯烃物理吸附和虚拟烯烃分压等方法,考察了化学反应以外的非本征因素对F-T合成动力学模型的校正.平衡闪蒸模拟催化剂孔道中烯烃组成的校正计算结果表明,在烯烃浓度出现峰值前,溶解度效应对烯烃再吸附及参与二次反应起主导作用,而在烯烃浓度出现峰值后,烯烃的扩散和物理吸附等效应可能起主导作用.分析烯烃添加的反应器模拟结果发现,考虑烯烃物理吸附作用的动力学模型校正方法不能够正确反映烯烃添加实验的定性规律,而虚拟烯烃分压校正方法能够正确反映烃分布规律并可定量预测烯烃添加对产物分布规律的影响,这对需要尾气循环的F-T合成工业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费-托合成 , 动力学 , 溶解度 , 物理吸附 , 虚拟烯烃分压 , , , 工业催化剂

工业Fe-Mn催化剂上基于详细反应机理的F-T合成动力学模型Ⅰ.烯烃再吸附动力学研究

滕波涛 , 常杰 , , 张成华 , 杨骏 , 郑洪岩 , 张荣乐 , 白亮 , 相宏伟 , 李永旺

催化学报

利用转篮式无梯度反应器,在工业Fe-Mn催化剂上,在较宽的工业操作相关的反应条件下进行了F-T合成反应动力学研究.首次提出了利用转篮式无梯度反应器反应气氛和反应温度均一的优势,将烃生成反应动力学的估算从传统的对烃生成和水煤气变换这两类发生在不同活性中心的反应同时进行估算的方法中分离出来,简化了烃生成动力学模型的计算.在基于亚甲基插入的亚烷基机理动力学模型基础上,考虑到乙烯与催化剂表面强的相互作用,将乙烯和乙烷的生成动力学参数单独览计算.动力学模型计算的链增长、烷烃和烯烃生成的活化能均与文献报道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由F-T合成动力学模型计算的合成气消耗速率、甲烷生成速率和C5+的生成速率较好地与实验值吻合.通过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发现,未考虑除化学反应之外的非本征因素的烯烃再吸附动力学模型不能够正确预测烃产物分布偏离ASF规律及烯烷比随碳数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关键词: 费-托合成 , 动力学 , 烯烃再吸附 , , , 工业催化剂

羧甲基壳聚糖-银/蒙脱土纳米抗菌中间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孟娜 , 周宁琳 , , 陈亚红 , 高南萧 , 李利 , 章峻 , 魏少华 , 沈健

功能材料

通过FTIR、XRD、TG对所合成的新型羧甲基壳聚糖-银/蒙脱土纳米中间体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羧甲基壳聚糖-银络合物已进入了蒙脱土层间,其层间距高达6.1982nm;并通过抑菌环实验表明,这种新型纳米控、缓释中间体对泌尿系统的致病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真菌白色念珠菌(ATCC10231)均有较好的抑、杀菌效果;并探讨了功能性纳米中间体的抑、杀菌机理.

关键词: 蒙脱土 , 羧甲基壳聚糖 , , 菌性能

固定床反应器中添加CO2对费托合成反应的影响

, 王钰 , 郝栩 , 李莹 , 白亮 , 相宏伟 , 徐元源 , 钟炳 , 李永旺

催化学报

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Fe-Mn催化剂上原料气中添加CO2对费托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33 K与反应总压为1.50 MPa时,大量CO2的添加使得生成CO2的选择性迅速降低,烃的生成速率降低,烃的收率也有所降低,产物向轻组分方向偏移,有机含氧化合物的生成速率降低;在593 K与合成气(H2+CO)分压为1.50 MPa时,随着CO2分压的增加, CO消耗速率变化不大,而烃的生成速率缓慢升高,烃的收率有所升高, CO2的生成速率缓慢降低, H2O的生成速率明显加快.由于CO2的添加,促使水煤气变换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降低了催化剂表面氢物种浓度,抑制了加氢反应,低碳烃的烯/烷比有所增大,同时提高了重质烃的选择性,且随着CO2分压的增加,有机含氧化合物的生成速率呈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 , , 费托合成 , 合成气 , 二氧化碳 , 水煤气变换

Fe-Mn催化剂对F-T合成反应的催化性能Ⅱ. 中后期反应性能

杨骏 , , 李苑 , 张渊明 , 白亮 , 相宏伟 , 李永旺 , 钟炳

催化学报

采用固定床积分反应器,详细考察了F-T合成反应用Fe-Mn催化剂运行900和1 800 h后的中后期反应性能. 结果表明,该催化剂仍维持着较高的催化活性及稳定性; 与初期反应性能相比,运行900 h后CH4选择性有明显升高的趋势,运行1 800 h后CH4选择性进一步升高. 运行2 200 h后,通过降低原料气的H2/CO比和提高反应压力,可明显改善烃产物的选择性. 在n(H2)/n(CO)=0.62,GHSV=2 300 h-1,p=3.02 Mpa和θ=283 ℃的条件下,CO转化率可达75.6%,总有效烃(C=2~4+C+5)的选择性可达89.0%,CH4选择性为5.7%. 这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且特别适合于由煤制合成气制液体燃料和C2~4低碳烯烃,在浆态床反应器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 , 费托合成 , 烃选择性

Fe-Mn催化剂对F-T合成反应的催化性能Ⅰ. 初期反应性能

, 杨骏 , 白亮 , 李莹 , 利军 , 相宏伟 , 李永旺 , 钟炳

催化学报

在固定床积分反应器中,对Fe-Mn催化剂上F-T合成反应的初期反应性能进行了一系列条件实验,考察了在不同温度、压力、原料气H2/CO比和空速下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该催化剂运行200 h后,仍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对低碳烯烃和C5+烃具有较高的选择性,且C5+烃的时空收率较高. 在n(H2)/n(CO)=1,GHSV=6 000 h-1,p=2.02 MPa和θ=300 ℃的条件下,CO转化率可达74.1%,总有效烃(C=2~4+C5+)的选择性可达88.6%,甲烷选择性为6.7%,C5+烃的时空收率为0.54 g/(ml*h).

关键词: , , 费托合成 , 烃选择性

F-T合成校正综合动力学模型

滕波涛 , 常杰 , 万海军 , 鲁继青 , 郑绍成 , , , 郭小惠

催化学报

考虑了烯烃、醇与酸的再吸附及其非本征效应(烯烃、醇与酸在催化剂孔道中的扩散作用、物理吸附及溶解度效应)对产物分布的影响,推导了基于详细反应机理的亚甲基插入的烷基机理F-T合成校正综合动力学模型.利用文献数据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回归,获得了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的动力学参数.由校正动力学模型计算的烷烃、烯烃、醇与酸产物分布及烯烃比、醇烃比及酸烃比与实验数据较好地吻合.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铁锰催化剂上,烷烃、烯烃、醇与酸生成的反应是平行竞争反应,烯烃、醇与酸在催化剂表面的再吸附及二次反应导致产物分布偏离了ASF分布.动力学研究还表明,相同碳数的醇与酸产物在催化剂表面上再吸附及二次反应的机会比相同碳数的烯烃大.通过比较相同碳数的烯烃、醇与酸的分子体积及沸点,指出了在铁锰催化剂上,低碳数的烯烃、醇与酸的再吸附及二次反应对产物分布影响的非本征效应中,烯烃、醇与酸的扩散阻力不是主导效应.

关键词: 费托合成 , 动力学模型 , 产物分布 , , 含氧化合物

宗昌等《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一文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文中,关于贝氏体形成机制,包括形核过程的文献很少被引述。作者(等)的主要论点为贝氏体铁素体以无扩散、非切变机制在奥氏体内贫碳区形核,并未引述形成贫碳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强调,在钢及铜合金中,不可能由Spinodal分解和位错偏聚形成贫溶质区。等的理念未得到先进理论观点和精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文中,据此对临界核心大小和形核能的计算并无显著意义,期望青年学者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氏体形核 , 扩散机制 , 切变机制 , 贫碳区

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家门窑青瓷的判别分析研究

蔡敏敏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承焕生 , 郭敏

硅酸盐通报

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测试分析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要化学组成,用多元统计判别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和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家门窑青瓷釉基本能很好的区分;但是胎区分得不是很理想,张公巷窑青瓷的胎可以和汝官瓷、家门窑青瓷胎很好的区分,汝官瓷胎和家门窑青瓷胎有个别样品不能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张公巷窑青瓷 , 家门窑青瓷 , 判别分析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30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