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38)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介电超晶格结构极化设备的研究

贾宝申 , 张学锋 , 申岩 , 孟凡伟 , 赵业权 , 德安

人工晶体学报 doi:10.3969/j.issn.1000-985X.2007.04.011

针对介电超晶格结构的特殊极化问题,自行研制了极化设备.研究了Windows操作系统下实现高频精确定时的高性能定时器法.基于此方法实现了极化设备的任意波形发生器及信号采集功能.研制开发了高精度0~10 kV稳压电源,产生满足要求的极化电压.利用这种设备完成了化学计量比钽酸锂晶体的极化实验.结果表明设备运行稳定可靠,性能良好.

关键词: 介电超晶格结构 , 极化设备 , 高性能计数器 , 电源

FRP结构螺栓接点的预紧力与应力松弛

德安 ,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851.1999.04.018

应用螺栓-垫圈应力理论对FRP结构搭接点预紧力进行了研究.理论计算的预紧力与垫圈的尺寸,在结构试验初期与试验数据相吻合,但随时间的增长,由于基体的松弛效应,预紧力有明显的减小,然后在某一数值上又趋于稳定,但重新按原预紧力紧固螺栓后,1.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接点的应力松驰得到非常明显的抑制,取得了预定的效果.

关键词: FRP螺栓接点 , 预紧力 , 应力松弛

微球复合泡沫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李鹏 , 德安 , 杨学忠

玻璃钢/复合材料 doi:10.3969/j.issn.1003-0999.2000.04.007

微球复合泡沫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结构泡沫材料.它具有轻质高强等特点,在航天、航空、海洋开发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微球复合泡沫材料国内外发展概况,系统地介绍了微球复合材料的特性、结构、成型工艺及其应用.

关键词: 复合泡沫材 , 料空芯玻璃微珠 , 成型工艺

RTM模具的材料与加固

德安 , 马烨 , 沈国木

玻璃钢/复合材料 doi:10.3969/j.issn.1003-0999.1999.04.008

RTM模腔内温度变化与形变的测试结果表明:模腔内树脂的放热峰可以通过改变固化剂的含量适当调节,模腔表面胶衣及表面层树脂应能承受120℃的热疲劳冲击;表面树脂开裂、软化是导致模具失效的主要原因;模塑件的精度主要取决于模具刚度,在注射压力使用下,FRP模具的整体刚度要依靠合理设计的钢结构提供.

关键词: RTM模具 , 热疲劳 , 裂纹 , 刚度

宗昌等《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一文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文中,关于贝氏体形成机制,包括形核过程的文献很少被引述。作者(等)的主要论点为贝氏体铁素体以无扩散、非切变机制在奥氏体内贫碳区形核,并未引述形成贫碳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强调,在钢及铜合金中,不可能由Spinodal分解和位错偏聚形成贫溶质区。等的理念未得到先进理论观点和精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文中,据此对临界核心大小和形核能的计算并无显著意义,期望青年学者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氏体形核 , 扩散机制 , 切变机制 , 贫碳区

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家门窑青瓷的判别分析研究

蔡敏敏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承焕生 , 郭敏

硅酸盐通报

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测试分析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要化学组成,用多元统计判别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和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家门窑青瓷釉基本能很好的区分;但是胎区分得不是很理想,张公巷窑青瓷的胎可以和汝官瓷、家门窑青瓷胎很好的区分,汝官瓷胎和家门窑青瓷胎有个别样品不能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张公巷窑青瓷 , 家门窑青瓷 , 判别分析

汝官瓷、钧官瓷和家门窑青瓷的多元统计分析

肖朋飞 , 赵红梅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承焕生

硅酸盐通报

本文采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技术测试了34个汝官瓷样品、30个蓝色系列钧官瓷样品(不含红釉系列)和17个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根据这些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汝官瓷、钧官瓷和家门窑青瓷的釉样品能够较好的区分开;但是3种瓷胎并不能很好的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钧官瓷 , 家门窑青瓷 , PIXE , 因子分析

政治路线和冶铁技术——汉武帝彻推行盐铁官营政策促进了冶铁技术的发展

金属学报

<正> 我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两汉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无论从冶铁业的规模、冶铸技术的进步还是铁器的广泛使用,都明显地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于以后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冶铁技术在西汉时期迅速发展,首先是由于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创造。加之公元前二○九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揭

关键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末页
  • 共4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