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56)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齐聚体法三聚氰胺-甲醛气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天时 , 陈庚 , 张勇 , 任洪波 , 张林

功能材料

以分子量为432的齐聚体甲氧基聚氧亚甲基蜜胺为原料,正丁醇为溶剂,经过溶胶凝胶、超临界干燥制得MF气凝胶。与制备三聚氰胺-甲醛(MF)气凝胶的单体法相比,齐聚体法具有制备周期短、操作简易等优点。采用SEM、BET、FT-IR、TGA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齐聚体法与单体法相比,化学结构与热稳定性保持一致,比表面积有所增大,形貌优良,粒径和孔径分布比单体法更加均匀。

关键词: MF气凝胶 , 齐聚体 , ICF靶材料 , 凝胶时间 , CO2超临界干燥

SBBO(Sr2Be2B2O7)簇晶体结构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孟祥颖 , 温小红 , 天时 , 赵师瑶 , 文圣

材料导报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SBBO(Sr2Be2B2O7)簇晶体结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K2.Al2B2O7晶体、Na2Al2B2O7晶体和Sr2Be2B2O7晶体结构稳定性的计算,发现SBBO簇晶体结构的稳定性是由其基本结构单元[M2B2 O7]∞(M=Be,Al)层间键合牢固程度所决定的,理论计算很好地符合了实验结果.这一结论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可以用于该簇其它晶体的结构稳定性分析.

关键词: Sr2Be2B2O7第一性原理 , 结构稳定性

宗昌等《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一文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文中,关于贝氏体形成机制,包括形核过程的文献很少被引述。作者(等)的主要论点为贝氏体铁素体以无扩散、非切变机制在奥氏体内贫碳区形核,并未引述形成贫碳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强调,在钢及铜合金中,不可能由Spinodal分解和位错偏聚形成贫溶质区。等的理念未得到先进理论观点和精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文中,据此对临界核心大小和形核能的计算并无显著意义,期望青年学者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氏体形核 , 扩散机制 , 切变机制 , 贫碳区

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家门窑青瓷的判别分析研究

蔡敏敏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承焕生 , 郭敏

硅酸盐通报

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测试分析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要化学组成,用多元统计判别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和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家门窑青瓷釉基本能很好的区分;但是胎区分得不是很理想,张公巷窑青瓷的胎可以和汝官瓷、家门窑青瓷胎很好的区分,汝官瓷胎和家门窑青瓷胎有个别样品不能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张公巷窑青瓷 , 家门窑青瓷 , 判别分析

汝官瓷、钧官瓷和家门窑青瓷的多元统计分析

肖朋飞 , 赵红梅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承焕生

硅酸盐通报

本文采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技术测试了34个汝官瓷样品、30个蓝色系列钧官瓷样品(不含红釉系列)和17个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根据这些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汝官瓷、钧官瓷和家门窑青瓷的釉样品能够较好的区分开;但是3种瓷胎并不能很好的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钧官瓷 , 家门窑青瓷 , PIXE , 因子分析

武汉上空潮汐波活动的全天时钠激光雷达研究

卢洪辉 , 杨国韬 , 王继红 , 程学武 , 龚顺生 , 李发泉 , 杨勇 , 正宽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13.01.004

通过武汉物理与数学所的白天钠激光雷达,对武汉(30°30′N,114°E)上空的钠层昼夜变化特性及潮汐波活动进行了观测.在一次持续时间超过两天的观测中,钠层表现出了很强的日周期变化特性,钠层的柱密度、层宽度、质心高度都呈现出24 h的变化周期.各个高度上的钠层密度变化也呈现出清晰的24 h下行波的相位传播现象.这些结果都可以归因于一个显著的日潮汐波扰动.从观测数据中提取出来的潮汐相位与GSWM00模式符合得很好.在其它的三个短时间白天观测中我们也观察到了显著的钠层日周期变化,而平均钠层日变化呈现出了显著的日潮汐波传播结构.这个结果与已有的报道很符合,即日潮汐波是武汉上空主要的潮汐波.

关键词: 激光雷达 , 白天观测 , 钠层日变化 , 潮汐波

政治路线和冶铁技术——汉武帝彻推行盐铁官营政策促进了冶铁技术的发展

金属学报

<正> 我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两汉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无论从冶铁业的规模、冶铸技术的进步还是铁器的广泛使用,都明显地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于以后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冶铁技术在西汉时期迅速发展,首先是由于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创造。加之公元前二○九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揭

关键词:

关于贝氏体铁素体形核的评述——兼复徐祖耀《评宗昌等“贝氏体……”一文》

宗昌 , 计云萍 , 任慧平 , 袁长军 , 段宝玉

材料热处理学报

贝氏体铁索体在晶界形核的新观察验证了形核的一般规律.依据试验观察,理论计算得贝氏体临界晶核尺寸和形核功为:a*=16.7 nm;b*=25 nm,△G*=270 J·mol-1,此值合理.奥氏体中贫碳区的存在是普遍事实,试验也测得贝氏体相变孕育期内形成了贫碳区;不能将Spinodal分解与奥氏体中形成贫碳区和富碳区混为一谈.涨落是相变的契机,在孕育期内奥氏体中必由于涨落而形成贫碳区.阐述了非协同热激活跃迁形核机制.大量TTT图分析和实测均表明贝氏体铁索体形核-长大不可能以扩散方式进行.

关键词: 贝氏体铁素体 , 晶界形核 , 扩散 , 切变 , 热激活跃迁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6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