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泉
,
郑卓
,
潘桂芝
,
刘国生
,
仇敏
,
包信和
,
陈惠麟
催化学报
以(-)-1R,2S-2-氨基-1,2-二苯基乙醇作为手性源,与取代水杨醛缩合制备了系列手性Schiff碱配体,考察了该类配体的二价铜配合物及配体与Cu(CH3CN)4ClO4组成的原位体系对2,5-二甲基-2,4-己二烯与重氮乙酸L-薄荷酯的环丙烷化反应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Cu(Ⅱ)配合物尽管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但几乎没有光学选择性,而原位体系则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活性和一定的光学选择性,化学收率为90.3%,顺式体e.e.值达到30%.
关键词:
不对称环丙烷化
,
手性Schiff碱配体
,
2,5-二甲基-2,4-己二烯
于昆
,
刘国生
,
陈皓龙
,
周庆卫
,
闵祥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夏甸金矿是胶东地区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床,该矿床沿走向NNE、倾向SE的招平断裂带展布,控矿断裂上盘主要为胶东群变质岩,下盘为中粗粒二长花岗岩,矿体主要产于断裂带下盘的黄铁绢英岩中。对取自夏甸金矿井下的岩和矿石进行了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夏甸金矿床岩石具有 LREE 及 LILE 富集、HREE及HFSE亏损、壳幔混合的特征,且黄铁绢英岩Eu负异常明显。从岩石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可以看出,断裂带下盘岩体是在古元古代挤压造山环境下或由挤压向伸展转化时期形成。结合文献综合对比分析可知,夏甸金矿床可能是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伸展背景下形成的产物,作为郯庐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招平断裂在该时期发生伸展活动,不仅为含矿热液的上升提供通道,而且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
夏甸金矿
,
微量元素
,
招平断裂
,
华北克拉通
,
壳幔混合
牛漫兰
,
朱光
,
刘国生
,
宋传中
中国稀土学报
张八岭隆起岩体与大别山东缘岩体同属于郯庐断裂带南段走滑期同构造岩体,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却反映出,张八岭隆起地区岩体具有地幔来源特征,而大别山东缘岩体则属于典型的壳源岩体,这是张八岭隆起地区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发育而大别山地区不发育的重要原因.稀土元素研究的结果与现代地球物理、 成岩构造背景、稳定同位素等研究相吻合,表明稀土元素在岩浆岩成岩物质来源方面有很好的示踪作用.
关键词:
地球化学
,
侵入岩
,
郯庐断裂带
,
稀土
关华
,
潘功配
,
侯伟
,
刘国生
电镀与涂饰
采用化学镀方法在碳纤维布表面沉积了金属银层.测量了利用优化工艺制得的镀银碳纤维布的表面电阻,并采用冷热循环法对镀层结合强度进行了测试,应用雷达散射截面(RCS)测试系统对同样尺寸的镀银碳纤维布及未改性碳纤维布的毫米波波段RCS值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得到的镀银碳纤维布镀覆均匀、金属光泽强,有较强的导电性能.镀银碳纤维布在毫米波波段的RCS值较未改性碳纤维布有很大增幅,且与理论值相近.
关键词:
碳纤维布
,
化学镀银
,
毫米波
,
雷达散射截面
,
金属光泽
,
导电性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刘文中,关于贝氏体形成机制,包括形核过程的文献很少被引述。作者(刘等)的主要论点为贝氏体铁素体以无扩散、非切变机制在奥氏体内贫碳区形核,并未引述形成贫碳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强调,在钢及铜合金中,不可能由Spinodal分解和位错偏聚形成贫溶质区。刘等的理念未得到先进理论观点和精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刘文中,据此对临界核心大小和形核能的计算并无显著意义,期望青年学者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氏体形核
,
扩散机制
,
切变机制
,
贫碳区
蔡敏敏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承焕生
,
郭敏
硅酸盐通报
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测试分析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刘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要化学组成,用多元统计判别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和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刘家门窑青瓷釉基本能很好的区分;但是胎区分得不是很理想,张公巷窑青瓷的胎可以和汝官瓷、刘家门窑青瓷胎很好的区分,汝官瓷胎和刘家门窑青瓷胎有个别样品不能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张公巷窑青瓷
,
刘家门窑青瓷
,
判别分析
肖朋飞
,
赵红梅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承焕生
硅酸盐通报
本文采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技术测试了34个汝官瓷样品、30个蓝色系列钧官瓷样品(不含红釉系列)和17个刘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根据这些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汝官瓷、钧官瓷和刘家门窑青瓷的釉样品能够较好的区分开;但是3种瓷胎并不能很好的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钧官瓷
,
刘家门窑青瓷
,
PIXE
,
因子分析
杨倩
,
吴勇军
,
翁文剑
,
王东
,
李翔
,
刘永锋
,
陈立新
,
陈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14136/j.cnki.issn 1673-2812.2016.04.035
本文介绍了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国际化教学和互动交流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的一些实践和探索.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不足以及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欠缺,通过包括开设全英文研究生课程、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开设学术论坛、举办全英文研究生学术成果墙报展、组织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生联合论坛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化教育方式,为研究生提供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的多方位思维,拓宽研究生的全球化视野,提升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全面综合提升了研究生的学术素养.
关键词:
学术素养
,
国际化
,
全英文课程
,
学术墙报展
,
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