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51)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电沉积Ni-S-Zr合金电极析氢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 成旦红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4.04.015

用电沉积方法制备了Ni-S-Zr合金电极,用扫描电镜观察电极的表面形貌,通过阴极极化曲线及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技术研究其析氢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80℃碱性溶液中的Ni-S-Zr的析氢催化性能较好,与Ni,Ni-S电极相比具有较高的表观交换电流密度、较小的反应电阻及较大的表面粗糙度.说明向Ni-S中引入Zr离子所形成的三元合金镀层,具有较高的析氢催化活性和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

关键词: 镍-硫-锆 , 合金电极 , 析氢 , 电催化

电沉积Ni-P-ZrO2复合电极析氢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 成旦红 , 应太林 , 徐伟一

电镀与涂饰 doi:10.3969/j.issn.1004-227X.2001.06.002

用电沉积方法制备了镍-磷-二氧化锆复合电极.通过阴极极化曲线、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技术研究其析氢催化性能,并用扫描电镜观察电极的表面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在80℃、25%氢氧化钠碱性溶液中镍-磷-二氧化锆的表观交换电流密度及表面粗糙度皆大于镍、镍-磷电极,而反应电阻较小.说明镍-磷中引入二氧化锆所形成的复合镀层具有较高的析氢催化活性和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

关键词: 镍-磷-二氧化锆 , 复合电极 , 析氢 , 电催化

全自动电镀生产线的缸体设计

, 朱科钤 , 黄胜

电镀与涂饰 doi:10.3969/j.issn.1004-227X.2006.12.016

根据实践经验,按照设计全自动电镀生产线的步骤,介绍了电镀工艺设计过程中缸体数量的确定,缸体材料的选择,缸体尺寸的确定以及缸体结构的设计等.缸体数量的确定包括计算生产周期和计算缸体数量,缸体结构的设计包括底部倾斜、缸体加强、缸边抽气.

关键词: 电镀 , 全自动生产线 , 缸体设计

宗昌等《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核》一文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文中,关于贝氏体形成机制,包括形核过程的文献很少被引述。作者(等)的主要论点为贝氏体铁素体以无扩散、非切变机制在奥氏体内贫碳区形核,并未引述形成贫碳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强调,在钢及铜合金中,不可能由Spinodal分解和位错偏聚形成贫溶质区。等的理念未得到先进理论观点和精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文中,据此对临界核心大小和形核能的计算并无显著意义,期望青年学者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氏体形核 , 扩散机制 , 切变机制 , 贫碳区

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家门窑青瓷的判别分析研究

蔡敏敏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承焕生 , 郭敏

硅酸盐通报

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测试分析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要化学组成,用多元统计判别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和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家门窑青瓷釉基本能很好的区分;但是胎区分得不是很理想,张公巷窑青瓷的胎可以和汝官瓷、家门窑青瓷胎很好的区分,汝官瓷胎和家门窑青瓷胎有个别样品不能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张公巷窑青瓷 , 家门窑青瓷 , 判别分析

汝官瓷、钧官瓷和家门窑青瓷的多元统计分析

肖朋飞 , 赵红梅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承焕生

硅酸盐通报

本文采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技术测试了34个汝官瓷样品、30个蓝色系列钧官瓷样品(不含红釉系列)和17个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根据这些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汝官瓷、钧官瓷和家门窑青瓷的釉样品能够较好的区分开;但是3种瓷胎并不能很好的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钧官瓷 , 家门窑青瓷 , PIXE , 因子分析

云燃烧碘量法测定V2O3中的硫

易桂华 , 彭利萍 , 李吉春

钢铁钒钛 doi:10.3969/j.issn.1004-7638.2004.01.013

针对V2O3产品中硫的测定既无方法也无标样的问题,经大量试验研究选择了硫含量相近、基体相同的钒渣标样,作为分析V2O3中硫的量值传递标准,确认了燃烧碘量法作为其分析方法.

关键词: 钒渣 , V2O3 , , 燃烧碘量法

政治路线和冶铁技术——汉武帝彻推行盐铁官营政策促进了冶铁技术的发展

金属学报

<正> 我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两汉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无论从冶铁业的规模、冶铸技术的进步还是铁器的广泛使用,都明显地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于以后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冶铁技术在西汉时期迅速发展,首先是由于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创造。加之公元前二○九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揭

关键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6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