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5409)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关于太钢浓相喷煤技术的优化

吉永业 ,

钢铁

太钢从分析、总结浓相喷煤诸多因素的内在关系人手,探索、掌握了浓相喷煤的基本规律,实现了从生产方针、工艺设备、技术操作上的优化,达到了浓相喷吹、高煤比、低成本、长寿命的良好状态.突破了一些国外公司提出的相对高压下浓相喷吹达到50kg/kg固气比的认识局限,开辟了在相对低压条件下实现浓相喷煤的新途径.通过太钢的实践:分别在300m3级高炉上达到了70kg/kg的固气比,在1000m3级高炉上实现了60kg/kg的固气比,即使在热风压力较高的4000m3的大高炉,也达到了40kg/kg固气比的明显效果.

关键词: 浓相 , 喷煤 , 优化

稀罐上的新装备——丝网捕集器

陈向东

涂料工业

阐述了溶剂型树脂生产稀过程中溶剂气化和冷凝的特点,提出稀罐配套冷凝器的设计要求,制定稀过程的操作方法,并为减少溶剂损失设计了丝网捕集器,有效地降低了溶剂的损耗.

关键词: 树脂 , 急剧气化 , 不凝气体 , 雾沫夹带 , 高效捕集

近代陶瓷科学技术在景德的传播

郑乃章 , 李原野 , 郑康妮 , 莫云杰 , 苗立峰

硅酸盐通报

本文回顾了清代中晚期后中国陶瓷技术从全盛走向停滞和西方近代陶瓷科学产生的历史,分析了近代陶瓷科学技术在景德传播的历程,界定了景德古陶瓷技术与其现代陶瓷技术的分界.指出:从清末到20世纪50年代,经过50余年的艰苦奋斗,近代陶瓷科学技术才在景德陶瓷业得以传播和推广应用;在这个历程中,一批近代陶瓷教育的先驱们起着巨大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政府设立的陶瓷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才能真正使中国陶瓷技术传统转变为科学.

关键词: 近代陶瓷科学 , 传播 , 景德

景德明清以来低温黄釉的显微结构

孙加林 , 吴隽 ,

人工晶体学报

本课题以景德明清以来低温黄釉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探针-能谱组合、透射电镜等仪器对样品断面进行显微结构分析,研究了景德低温黄釉的显微结构演变情况,发现景德低温黄釉主要有黄釉下施底釉和黄釉下无底釉两大类,并进一步分析了底釉的存在对黄釉品质的影响情况.研究得出黄釉与底釉、胎的中间层所析出晶体主要为铅长石,白釉、底釉与胎中间层所析出晶体主要为钙长石;同时,还发现民国黄釉表面存在一层细小的烧绿石型黄色Pb2Fe0.5Sb1.5O6.5晶体.

关键词: 景德 , 低温黄釉 , 显微结构

景德地区低品位红土作为紫砂原料的应用研究

黄钢 , 卢希龙 , 曹春娥 , 秦立邦 , 曾信谦 , 刘洋

硅酸盐通报

以景德地区低品位红土为主要原料制备出性能良好的紫砂泥浆,然后经注浆、干燥、烧成等工艺,得到效果良好的紫砂器.讨论了不同烧成温度对坯体吸水率、烧失量、烧成收缩和呈色的影响,采用XRD、XRF、SEM、EDS、色度分析等测试技术对红土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及烧成后紫砂瓷坯的晶相组成、显微结构及呈色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景德低品位红土以石英、伊利石和白云母矿物为主;在1250℃烧成时坯体的吸水率最小,1280℃左右时坯体的收缩率、烧失率最大,其合适的烧成温度为1250℃左右;随烧成温度的提高,瓷坯由紫红→深紫红→红褐→灰褐色规律变化;制得紫砂瓷坯的主晶相为莫来石,同时还有部分残余石英相.

关键词: 红土 , 景德 , 紫砂 , 应用研究 , 性能表征

景德青花瓷彩上斑点显微结构的研究

吴隽 , 李家治 , 郭景坤

无机材料学报

通过对元代、明洪武及明宜德年间的景德青花瓷样品彩上斑点的显微结构和组成分析,研究了斑点的形成机理和组成,表明青花瓷彩上斑点是由青花钴料中的锰、铁、钴,经高温过程后,在釉熔体中的偏析所形成的,其物像组成,除主要取决于青花钴料中的锰、铁含量外,样品的胎、釉组成及烧成机制等也影响着铁的价态.

关键词: 青花瓷彩上斑点 , microstructure , cobalt bluepigment

景德青花瓷彩上斑点显微结构的研究

吴隽 , 李家治 , 郭景坤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1999.01.024

通过对元代、明洪武及明宣德年间的景德青花瓷样品彩上斑点的显微结构和组成分析,研究了斑点的形成机理和组成,表明青花瓷彩上斑点是由青花钴料中的锰、铁、钴,经高温过程后,在釉熔体中的偏析所形成的,其物像组成, 除主要取决于青花钴料中的锰、铁含量外,样品的胎、釉组成及烧成机制等也影响着铁的价态.

关键词: 青花瓷彩上斑点 , 显微结构 , 青花钴料

环反应合成鸢尾酮

胡铁 , 皮少峰 , 王烨 , 高海丽 , 孙汉洲 , 黎继烈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4.40024

研究了以9,10-环亚甲基假紫罗兰酮为原料,经环反应合成鸢尾酮的工艺,并对该环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0℃,物料摩尔比n(9,10-环亚甲基假紫罗兰酮)∶n(氯磺酸)为1∶4,反应45 min,鸢尾酮的收率为90.1%.产品中α-鸢尾酮、β-鸢尾酮和γ-鸢尾酮的含量分别为60.2%、29.0%和8.0%(GC,峰面积归一化法);采用NMR确证了α-鸢尾酮的结构.环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表明环反应应在低温下快速完成.

关键词: 鸢尾酮 , 环反应 , 环亚甲基假紫罗兰酮 , α-鸢尾酮选择性

高铁水入比电炉炉盖用镁铝尖晶石浇注料的研制

陈杨 , 吴洪平 , 朱冬冬 , 张行

耐火材料

以粒度≤8 mm特级高铝矾土颗粒和烧结镁砂为骨料,SiO2微粉、α-Al2O3微粉、铝酸钙水泥作结合剂,分别制得镁铝尖晶石质浇注料和铝酸钙水泥结合高铝质浇注料.对试样分别进行烘干、1 350℃3 h和1 500℃3 h热处理并检测其体积密度、抗折强度、耐压强度、加热永久线变化、抗热震性和抗渣性.结果表明:与铝酸钙水泥结合高铝质浇注料相比,镁铝尖晶石质浇注料具有较高的烘干耐压强度,优良的抗渣性,但抗热震性较差.因此,在高铁水入比的电炉中,镁铝尖晶石质电炉盖表现出了更长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 镁铝尖晶石 , 电炉盖 , 铁水

高铁水入比电炉炉盖用镁铝尖晶石浇注料的研制

陈杨 , 吴洪平 , 朱冬冬 , 张行

耐火材料

以粒度≤8 mm特级高铝矾土颗粒和烧结镁砂为骨料,SiO2微粉、α-Al2O3微粉、铝酸钙水泥作结合剂,分别制得镁铝尖晶石质浇注料和铝酸钙水泥结合高铝质浇注料.对试样分别进行烘干、1 350℃3 h和1 500℃3 h热处理并检测其体积密度、抗折强度、耐压强度、加热永久线变化、抗热震性和抗渣性.结果表明:与铝酸钙水泥结合高铝质浇注料相比,镁铝尖晶石质浇注料具有较高的烘干耐压强度,优良的抗渣性,但抗热震性较差.因此,在高铁水入比的电炉中,镁铝尖晶石质电炉盖表现出了更长的使用寿命.

关键词: 镁铝尖晶石 , 电炉盖 , 铁水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541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