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皎
,
姚秉华
,
闵涛
,
周孝德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9.04.028
采用2-乙基已基膦酸-2-乙基己基单醑(PC-88A)为载体,CHCl3为膜溶剂的大块液膜体系,研究了搅拌速度、载体浓度、pH、反应体系温度对镍离子传输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反应温度下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镍离子在膜相中的最大值以及出现最大值的时间、镍离子在萃取与反萃取反应中进入和流出液膜的最大通量,获得了萃取与反萃取表观反应活化能分别为29.1和28.67 kJ·mol-1.结果表明,实验数据与理论值能够很好的吻合,镍离子的迁移过程可以以两个串联的准一级不可逆过程描述,在此实验条件下化学反应为控速步骤.
关键词:
2-乙基己基膦酸-2-乙基己基单酯
,
镍离子
,
液膜
,
传输动力学
余晓皎
,
姚秉华
,
周孝德
,
范薇
,
李鹏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8.05.023
研究了以多孔聚偏氟乙烯为支撑体,N,N-二(1-甲基庚基)乙酰胺为膜载体,煤油为膜溶剂的支撑液膜体系中Mo(Ⅵ)的传输行为;考察了料液相pH、载体浓度、Mo(Ⅵ)浓度、反应温度、离子强度等因素对Mo(Ⅵ)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Mo(Ⅵ)支撑液膜体系传输的最佳传质条件为料液相pH为3.5~4.0,载体浓度为25%~30%,水相离子强度为0.3~0.6,反应温度为288~308K,迁移时间为90min时,Mo(Ⅵ)的迁移率可达99%以上.在最佳迁移条件下,可以实现W(Ⅵ)与Mo(Ⅵ)的有效分离.
关键词:
支撑液膜
,
分离
,
钼
钮金芬
,
姚秉华
,
余晓皎
,
彭超
,
路蕾蕾
功能材料
以锌卟啉为敏化剂,采用溶剂热法原位合成了锌卟啉敏化TiO2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RD、SEM、UV-Vis DRS和TG-DTA对所得锌卟啉-TiO2复合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原位合成法能使锌卟啉原位负载于TiO2表面,且未改变TiO2的晶型和形貌;锌卟啉的存在使TiO2在可见光区域出现吸收峰,采用原位合成法制备的金属卟啉敏化TiO2光催化剂相对于溶剂回流法制备金属卟啉敏化TiO2光催化剂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更好的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性能.
关键词:
锌卟啉
,
TiO2
,
敏化
,
原位合成
,
亚甲基蓝
,
光催化剂
余晓皎
,
张洵亚
,
范薇
,
余中
电镀与涂饰
doi:10.3969/j.issn.1004-227X.2007.05.003
介绍了ABS塑料表面化学镀铜的工艺流程,讨论了粗化温度和时间、敏化和活化时间、硫酸铜质量浓度、甲醛体积浓度、酒石酸钾钠质量浓度、镀液温度和镀液pH对镀层质量以及化学镀铜沉积速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15~20 g/L硫酸铜、15 mL/L甲醛、14 g/L酒石酸钾钠,镀液温度为323 K,镀液的pH为11~12.扫描电镜表明,所得镀层均匀、光亮,结合力好.
关键词:
ABS塑料
,
化学镀铜
,
工艺条件
姚秉华
,
陈静
,
王骋
,
余晓皎
,
永长幸雄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5.02.026
采用内耦合大块液膜分离技术, 通过考察料液相pH值、料液相NaCN浓度、载体浓度以及解析相NaOH浓度对Ag(Ⅰ)传输的影响, 研究了以维多利亚蓝(VB)为流动载体的液膜中银的传输规律, 并建立了渗透系数与pH值、 NaCN浓度以及载体浓度等之间的关系方程.结果表明, Ag(Ⅰ)以VB+*Ag(CN)2-离子缔合物形式在液膜中传输, 最佳传输条件为: 料液相中NaCN浓度为5.0×10-3 mol*L-1(pH=5.5), 解析相为0.05 mol*L-1 NaOH, 载体VB浓度为4.00×10-4 mol*L-1.Ni(Ⅱ), Co(Ⅱ), Zn(Ⅱ), Cu(Ⅱ), Pb(Ⅱ)及Cd(Ⅱ)离子对Ag(Ⅰ)传输无影响.
关键词:
液膜分离
,
金属离子
,
Ag(Ⅰ)
,
维多利亚蓝(VB)
余晓皎
,
姚秉华
,
永长幸雄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研究了二(2-乙基己基)膦酸(PIA-8)的庚烷溶液分别在高氯酸钠、氯乙酸、柠檬酸介质中对Pr3+的萃取.探讨了萃取平衡时间、不同介质、PIA-8浓度对萃取Pr3+的影响及反萃剂浓度对反萃率的影响;斜率法确定了萃合物的组成为Pr(HA2)3;测定了La3+、Ce3+、Pr3+、Nd3+、Sm3+、Eu3+在不同介质中的半萃取pH值,在高氯酸钠介质中分别为3.55、3.19、3.02、2.98、2.61、2.43:在氯乙酸介质中分别为3.65、3.27,3.12、3.08、2.66、2.50;在柠檬酸介质中分别为4.34、4.26、4.11、3.91、3.57、3.38.
关键词:
二(2-乙基己基)膦酸
,
萃取
,
镨
,
介质
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本刊2012年第五期第801页刊登了熊晓英等作者的论文,这是本刊编辑部自创刊以来收到的第一篇这样的论文,该文对本刊在材料科学期刊中所处的地位及面临问题、发展方向作出如此客观、中肯的评价与指引,均使编辑部成员十分感动。今年恰是本刊创刊30周年纪念,谨以此《编后记》供奉广大读者,
关键词:
科学评价
,
论文
,
作者
,
务实
,
科学期刊
,
编辑部
,
创刊
张国斌
,
张一敏
,
黄晶
,
刘涛
,
王非
,
王一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3.06.016
以江西某地石煤为原料,采用直接酸浸—萃取—反萃—沉钒—煅烧的工艺进行萃余液循环利用实验,对石煤提钒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V2O5产品质量与萃余液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及杂质元素Al,K,Ca,Mg,Fe,Si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萃余液的循环利用对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及V2O5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大,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的浸出率在92%~ 94%之间波动,V的一级萃取率在75%~78%之间波动,萃取现象正常,V2O5产品的品位始终大于98%;萃余液未循环时,浸出液中的Al,K,Ca已饱和,过饱和的Al,K以KAl(SO4)2(H2O)12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过饱和的Ca以CaSO4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使得萃余液循环过程中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Al,K,Ca的含量在第一次循环时急剧增加,随后增加趋势减缓,最终保持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Mg,Fe的含量随萃余液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累积,累积至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Si的含量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基本不累积.
关键词:
石煤
,
萃余液
,
萃取
,
循环利用
宋素格
,
王三忠
,
张振申
,
王新志
,
孙玉强
钢铁研究
为了合理利用返回的连铸铸余渣,对铸余渣组分进行分析,得到其碱度平均值为4.09,w(TFe+ MnO)平均值为1.64%,属于高碱度还原性炉渣.对4种铸余渣返回利用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返回利用效果优劣次序依次为出钢前、出钢后、LF精炼开始前和LF精炼造渣期.在转炉出钢前进行返回利用效果最佳,适宜的铸余渣返回量为5.0~12.0 kg/t,吨钢综合冶炼成本可节约5.94元.
关键词:
铸余渣
,
返回利用
,
冶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