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英辉
,
刘建国
,
魏庆农
,
刘文清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03.01.015
混浊介质中的目标识别是一项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中作者提出利用混浊介质中目标物体后向散射光米勒矩阵的方法来进行目标识别的方法.在去离子水中加入0.1μm的聚苯乙烯乳胶颗粒组成理想的混浊介质,在各种浓度下分别测量混浊介质中有目标物体时的米勒矩阵与混浊介质没有目标物体时的米勒矩阵,将这两个矩阵进行比较,发现米勒矩阵的主对角线项在有目标物体和没有目标物体时有一定的差异,利用这一差异可以判断混浊介质中是否存在目标物体.作者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实验室条件下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偏振技术进行目标识别比利用传统的强度识别方法有效,并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后向散射
,
米勒矩阵
,
偏振
仇英辉
,
纪越峰
,
徐大雄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05.03.027
介绍了光突发交换原理及波长变换技术.模拟了基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络模型的光突发交换.数据源选用具有自相似性的突发性数据源,采用JET(Just-enough-time)信令协议,使用LAUC-VF数据信道调度算法.为减小竞争的发生,在网络中加入波长变换器.对带波长变换器和不带波长变换器的网络的性能进行了模拟,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光通信
,
光突发交换
,
JET协议
,
竞争
,
波长变换器
仇英辉
,
纪越峰
,
徐大雄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06.02.021
因特网应用技术和光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现在网络的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近,光突发交换技术的出现掀开了光通信技术的新篇章,它是光电路交换和光分组交换的折中方案.研究了光突发交换环网的性能,提出了为每个节点配备多个接收机的方法来降低竞争的发生,仿真结果表明,只要为每个节点配备少量的接收机就能达到很好的性能,不必将每个节点的接收机满配,从而可以降低硬件投入.
关键词:
光通信
,
光突发交换
,
环网
,
多接收机
钢铁
进行相关热力学计算以研究高温燃烧过程二垩英生成的条件.计算得到:①在体系存在过剩氧即完全燃烧时不会产生二垩英;②当有固体碳沉积时也不会生成二垩英,因固体碳在热力学上比含二垩英的含碳物更稳定.另一方面,实际上即使在1 073 K完全燃烧条件下(即体系显著过剩氧)也有二垩英生成,原因是在实际燃烧炉中含碳微粒不可能完全烧尽.从热力学角度假设不发生碳沉积,计算得出二垩英在1 073 K高温和高CO/CO2比范围内会生成.实际考虑的条件放在燃烧炉内含碳微粒的周围.在有含碳微粒存在条件下,即使反应2CO→C+CO2(碳沉积)发生,C+CO2→2CO反应(CO生成;含碳微粒被CO2氧化)也会同时发生,导致在含碳微粒周围保持一个高的CO/CO2比,由此产生二垩英.假设在含碳微粒周围存在高CO/CO2比的异质位置,则认为二垩英会形成.
关键词:
燃烧过程
,
二垩英生成
,
含碳微粒
,
热力学
钢铁
氯来源、种类和燃烧物中氯浓度对燃烧过程中二垩英生成有重要影响.在实验燃烧炉中研究1 073K温度下上述三种因素对燃烧过程二垩英生成的影响.二垩英生成浓度在相同氯源和种类条件下与燃烧物中氯含量几乎成正比,且受氯源明显影响.如有机氯化合物或无机氯化物.即使对无机氯化物,在有活性氯存在时也会生成高浓度二垩英,如由盐和面粉形成的水化物中的活性氯.
关键词:
氯源
,
氯种类
,
燃烧过程
,
二垩英/呋喃
,
水化物
,
PVC
仝丽珍
,
刘靖
,
蒋海涛
物理测试
对棒材厂微钒合金英标460钢筋φ40弯曲断裂试样进行金相观察、断口扫描及能谱分析,发现钢中成分不均、非金属夹杂及连铸坯内裂纹等是造成钢筋弯曲性能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冶炼、连铸过程中的改进措施,从而使英标钢筋冷弯试验达到100%合格.
关键词:
钢筋
,
微合金化
,
组织
张玉才
,
龙红明
,
春铁军
,
吴雪健
,
王平
,
孟庆民
钢铁
doi:10.13228/j.boyuan.issn0449-749x.20150383
对烧结原料中铜、氯元素对二(噁)英排放浓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烧结原料中铜、氯元素质量分数明显影响烟气中二(噁)英排放浓度.和基准试验相比,原料中铜质量分数由0.02%提高到0.04%,二(噁)英排放浓度(TEQ)由0.55提高到0.69 ng/m3;原料中氯质量分数由0.04%提高到0.06%,二(噁)英排放浓度(TEQ)由0.55提高到0.82 ng/m3.在烧结原料中添加少量的尿素可以显著降低二(噁)英排放浓度,尿素添加量为0.035%,在上述条件下,二(口恶)英排放浓度均可降低65%以上.
关键词:
铁矿烧结
,
二(噁)英
,
铜/氯元素
,
减排
章骥
,
李晓东
,
严建华
,
陈彤
,
陆胜勇
,
岑可法
工程热物理学报
采用垃圾焚烧飞灰在小型管式炉上进行了二(噁)英的从头合成试验,通过控制水分在气流中的比例,研究不同的水分对二(噁)英的总量、毒性当量以及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整体上对二(噁)英从头合成具有促进作用,并提高了二(噁)英排放的毒性当量,但没有发现对分布特性有明显的影响.可能的反应途径水分通过活化飞灰的活性位置,从而促进了二(噁)英的生成.在氮气反应气氛中的试验表明,水分可以为二噁英的生成提供氧.
关键词:
二(噁)英
,
水分
,
从头合成
,
垃圾焚烧
,
飞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