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生
,
仇性启
材料保护
为了明确铁红环氧酯底漆在沿海潮湿环境中的劣化过程,采用局部电化学阻抗谱(LEIS)技术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研究了铁红环氧酯底漆在海水介质中干湿循环条件下的失效过程.结果表明:铁红环氧酯底漆在干湿循环条件下对Q345R钢的防护性能呈阶段性变化.在海水渗入初期,涂层表面随机分布大量的高阻抗点,涂层的防护性能与完好涂层相差很少;但在海水渗透涂层后,整体阻抗值明显降低,同时试样表面随机分布的高阻抗点数量有所减少,导致涂层防护性能发生明显下降,Q345R钢基材开始被腐蚀.
关键词:
局部电化学阻抗
,
电化学阻抗
,
铁红环氧酯底漆
,
海水介质
,
干湿循环
,
失效
,
Q345R钢
绳以健
,
仇性启
,
程义远
,
陈自振
复合材料学报
研究了气体渗氮层和激光淬火-渗氮层的相组成、微观结构、显微硬度及脆性。结果表明,激光淬火-渗氮白亮层中ε-Fe3N含量由14.74%增至69.45%,而脆硬的ξ-Fe2N含量由79.95%降至25.03%。表层的N含量降低,渗氮层N浓度曲线降低趋势平缓,N的总扩散通量增加,渗氮层厚度增加。激光淬火-渗氮层组织晶粒细小致密,渗碳体分布在条状下贝氏体组织中,硬度高的Cr2N颗粒数目增加,白亮层显微硬度值显著提高,渗氮层脆断的临界压力由气体渗氮层的3 N提高到激光淬火-渗氮层的6 N。
关键词:
激光淬火
,
渗氮
,
显微硬度
,
脆性
,
微观组织
徐坤山
,
仇性启
,
刘靖涛
,
陈长标
,
魏仁超
材料热处理学报
通过磁学分析和磁记忆检测,研究了应力集中和去应力热处理对磁记忆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前,应力集中和缺陷尺寸共同影响磁记忆信号的变化;缺陷引起磁记忆信号发生明显变化,并且磁记忆信号随着缺陷尺寸的增加表现出线性增加的规律.试样经过去应力热处理后,磁记忆信号明显削弱,难以反应出缺陷的位置.在外载荷作用下,磁记忆信号随着外加载荷的增加呈现出指数递增的变化规律.因此,应用磁记忆检测技术进行无损检测应充分考虑被测对象热处理状态和外加载荷的影响.并且,金属磁记忆检测结果可以用来验证去应力热处理的效果.
关键词:
缺陷
,
热处理
,
应力集中
,
磁记忆
张荣品
,
王洺浩
,
吴小红
,
王志登
,
李宁
材料保护
为得到具有良好耐蚀性的镀锡层,在对镀锡电流密度优化的基础上,保持总电镀电量及其他工艺条件不变,采用大电流冲击启镀对2种不同粗糙度的T4CA低碳钢板进行镀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研究了常规电镀与大电流启镀下,不同粗糙度低碳钢板镀锡层及其软熔合金层微观形貌的变化,以及由此对镀锡板耐蚀性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电流启镀可获得细致、均匀且覆盖度高的镀层,软熔合金层较为均匀、致密,耐蚀性较强.
关键词:
大电流启镀
,
冲击镀锡
,
T4CA低碳钢板
,
粗糙度
,
软熔
,
耐蚀性
穆海玲
,
王洺浩
,
吴小红
,
王志登
,
李宁
电镀与涂饰
以不同粗糙度的钢板为基体,采用弗洛斯坦镀锡液在赫尔槽中电镀锡.先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电镀初始阶段的锡镀层形貌,并通过赫尔槽试验研究了钢板粗糙度对镀层覆盖度的影响.在总电量相等的前提下,采用前期大电流后期小电流的方式电镀锡,以研究大电流启镀对镀锡层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镀初期锡晶核优先在原板表面轧制纹的凸起处生成并持续生长,导致镀层分布不均匀、覆盖度较低.采用大电流启镀可有效提高镀层覆盖度、均匀性和致密度.
关键词:
钢板
,
镀锡
,
粗糙度
,
大电流冲击
,
覆盖度
张增磊
上海金属
建立了启停式棒材飞剪的动力学参数计算模型,利用某棒材生产线调试和实际生产过程中获取的数据,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并优化了启停式棒材飞剪设计和电机选型计算.设计中应重点注意飞剪电机的选型计算和传动系统飞轮矩的合理选取,飞剪电机必须满足飞剪加速起动的全部能力要求,能够频繁快速地起动和制动.系统飞轮矩的选取既要有利于飞剪的快速起动,又要确保传动系统在剪切过程中释放足够的动能.
关键词:
启停式
,
棒材
,
飞剪
,
动力学参数
徐成华
,
罗里荣
钢铁
介绍了启停式曲轴驱动摆动飞剪的结构形式;对其运动特性和动态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剪切速度和电机转速的对应关系,并绘出了剪刃运动轨迹图,理论计算推导和实践调试结果一致,从而为这种飞剪的调试和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推荐在高速薄板生产线上使用这种飞剪.
关键词:
飞剪
,
运动分析
,
轨迹图
翟同广
,
林实
,
潘祜
,
肖纪美
金属学报
本文研究了在纯Al单晶样品的两个特殊面(包含动作Burgers矢量的S面和与Burgers矢量成最小夹角的T面)上由循环形变引起的裂纹启裂过程,疲劳试验结果表明,在循环形变过程中,S面上没有形成表面持续滑移带,但有很多微裂纹产生,裂纹较短,平均长度约为10μm,近似沿一个方向分布,与动作Burgers矢量垂直,而T面上裂纹的形貌大致与以前的工作相同。通过扫描超声显微镜观察,发现在S面上的疲劳损伤要比T面上的深得多,为此,作者提出了裂纹启裂的孔洞模型及持续滑移带形成模型。
关键词:
疲劳损伤
,
single crystal
,
crack initiation
,
persistent slip band
,
acoustic microsc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