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库普·阿卜拉
,
杨万民
,
杨芃焘
,
苏晓晴
,
张玲玲
低温物理学报
ZrO2掺杂能够在GdBCO超导块材中生成细小的纳米Gd2Ba4ZrCuOy粒子,从而提高样品的磁通钉扎力.本文采用新的顶部籽晶熔渗生长法(Gd+011 TSIG)制备出了系列组份为(l-x)(Gd2O+1.2BaCuO2)+xZrO2的单畴GdBCO超导块材,x=0、0.02、0.04、0.05、0.06、0.08、0.1、0.15、0.2、0.3 wt.%,并研究了ZrO2掺杂量对样品的表面形貌、磁悬浮力、捕获磁通密度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的表面形貌与ZrO2的掺杂量密切相关,当x<0.1 wt.%时样品表面光滑且具有明显的单畴特征;当0.1 wt.%≤x<0.2 wt.%时,样品仍具有明显的单畴特征,只是单畴样品的表面出现凸起的规则台阶状的条纹;当x≥0.2 wt.%时,虽然样品仍具有明显的单畴特征,但样品的表面不仅出现了台阶状的条纹,而且样品已无法保持其原有的圆柱体形貌,并向柱体外侧突出成四个扇瓣状.样品的磁悬浮力和捕获磁通密度随着x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当x=0.05 wt.%时磁悬浮力最大为36.57 N(77 K,0.5T),捕获磁通密度最大为0.32T(77 K,永磁体充磁).这些结果对进一步提高GdBCO超导块材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单畴GdBCO超导块材
,
新顶部籽晶熔渗生长法
,
ZrO2掺杂
,
磁悬浮力
,
捕获磁通密度
刘延湘
,
张旭
,
邓凤霞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9.2015032609
为考察阿特拉津在使用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实验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以叶绿素铜钠盐作为光敏化剂,探讨了阿特拉津光降解的影响因素及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阿特拉津直接光解较慢,叶绿素铜钠加入可以促进阿特拉津的光降解,具有敏化作用,当阿特拉津初始浓度为2 mg·L-1,加入8 mg·L-1叶绿素铜钠时,阿特拉津的降解率最大,达52.4%.pH影响阿特拉津的光敏化降解,在pH =7时降解率较大,且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阿特拉津的降解率也随之提高.阿特拉津的光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半衰期为174 min.
关键词:
阿特拉津
,
光敏化
,
降解
,
叶绿素
许可
,
贲伟伟
,
强志民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2.2016051604
臭氧(O3)能有效氧化去除废水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但其较高的成本限制了在我国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因此,开发新型的O3高级氧化技术以提高O3的利用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发现,羟胺(NH2OH)可大幅提高连续流O3氧化去除农药阿特拉津(ATZ)的效率.与单独臭氧氧化体系相比,当[NH2OH]0∶[O3]s(摩尔浓度比)=0.25时,反应3 min时的ATZ去除率([O3]s∶[ATZ]0=10,pH 7.0)由37.9%提高至83.8%.当[NH2OH]0∶[O3]s=0.25-0.75时,反应前3 min内的加速程度随NH2OH初始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后在0.75比例下的加速程度升高,这与[NH2OH]∶[O3]s在反应过程中的持续降低及二级氧化剂生成的变化有关.二级氧化剂的生成种类和浓度主要受[NH2OH]0∶[O3]s影响,有羟基自由基生成.反应3 min后,在0.25比例下二级氧化剂主要通过攻击ATZ的烷基等含碳基团加速其降解,0.75比例下二级氧化剂对含氯基团的攻击加剧.本研究将为利用NH2OH开发新型的O3高级氧化技术提供依据.
关键词:
臭氧
,
阿特拉津
,
降解
,
羟胺
,
促进
杨莹莹
,
陈媚
,
邝毓姗
,
叶利明
,
张文胜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2.12013
建立了测定体外循环下狗血浆中阿曲库铵及其代谢产物劳丹碱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HPLC-FLD)分析方法.使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分离,以0.03 mol/L磷酸氢二钾(pH 5.0)-乙腈(72∶28,v/v)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以维拉帕米为内标,样品经二氯甲烷萃取、浓缩后以流动相溶解进样,荧光检测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40和320 nm.结果表明,阿曲库铵和劳丹碱分别在25 ~5 000 μg/L和25 ~6 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和r=0.998 4);方法回收率在92.1% ~109.5%之间;检出限分别为3μg/L和1μg/L;日内和日间精密度(以RSD计)均小于10%;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样品在不同存储条件下的稳定性良好.该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阿曲库铵和劳丹碱的血药浓度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
荧光检测
,
阿曲库铵
,
劳丹碱
,
狗血浆
,
血药浓度
蔡涛
,
张璐吉
,
胡六江
,
董华平
,
李益民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3.20026
利用零价铁(Fe0)活化过二硫酸钠(PDS)产生硫酸根自由基(SO4-·)降解环境中的阿特拉津.初步探讨了介质初始pH值、PDS初始浓度、Fe0加入量对阿特拉津降解率的影响,并比较了铁量相同的Fe0/PDS、Fe2+/PDS和Fe3+/PDS 3种体系对阿特拉津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在初始pH =6.5、1 mL初始浓度为2.0 mmol/L PDS、Fe0加入量为28 mg的条件下,反应60 min后,Fe0/PDS体系对100 mL浓度为0.10 mmol/L阿特拉津的降解率达到99.0%,远高于Fe0、PDS、Fe2+/PDS和Fe3 +/PDS 4种体系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率.另外,酸性介质、增加Fe0或PDS的投入量均有利于提高阿特拉津的降解率.同时,通过采用甲醇和叔丁醇作为分子探针鉴定了Fe0/PDS体系中产生的活性中间体SO24-·和羟基自由基(·OH).
关键词:
零价铁
,
过二硫酸盐
,
硫酸根自由基
,
阿特拉津
朱博麟
,
邱华
,
李海军
,
毕海涛
,
刘娜
黄金
设计了新型生物可渗透反应墙(BPRB)用于处理被污染的地下水.以阿特拉津为污染物,装填固定有阿特拉津降解菌(Pseudomonas W4)的磷酸化聚乙烯醇(PPVA)生物活性材料介质,前半部分以草炭土- PPVA/砂子为填料,以长期稳定地释放C、P;后半部分以珍珠岩- PPVA/砂子为填料,消耗草炭土- PPVA释放的C、P.选择V( PPVA生物活性材料)∶V(砂子)=1∶1的比例安装BPRB.在BPRB内设置曝气井,供氧方式为连续空气曝气,整个BPRB内DO质量浓度大于3 mg/L.BPRB模拟槽共运行140 d,累计进水1 213.6 L,共去除阿特拉津(19.35±1.00)g,出水中始终未检出阿特拉津.试验结果表明,在不额外添加碳源、磷源的条件下,BPRB能够长期稳定修复阿特拉津污染地下水.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
生物可渗透反应墙
,
包埋固定化
许人骥
,
魏复盛
,
王永华
,
胡伟
,
叶新强
,
许国旺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7.05.029
建立了尿液样品中阿特拉津(ATZ)及其代谢物脱乙基阿特拉津(DEA)、脱异丙基阿特拉津(DIA)、脱乙基脱异丙基阿特拉津(DEDIA)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萃取、硫酸钠脱水、弗罗里硅土净化、浓缩后用气相色谱-电子俘获检测器分析.对样品萃取时的pH值等条件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较好的回收率.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DEDIA 0.002 5 mg/L,DEA、DIA、ATZ 0.005 mg/L.4种化合物在进样量为0.2~8 ng时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利用该方法对阿特拉津生产厂工人的尿液样品进行了分析,尿液中4种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为:DEDIA 0.003~0.301 mg/L,DEA 0.005~0.011 mg/L,DIA 0.006~0.276 mg/L,ATZ 0.005~0.012 mg/L.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
阿特拉津
,
代谢物
,
尿液
匡文龙
,
刘继顺
,
朱自强
,
刘石华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2.11.001
库斯拉甫金矿,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板块交接部位的晚古生代奥依塔格-库尔良裂陷槽的北段,属于西昆仑地区库斯拉甫-他龙成矿带的一部分.笔者通过详实的野外考察和综合室内测试、岩矿鉴定等研究资料分析,认为该区中泥盆世开始拉张形成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是金的原始矿源层,深部隐伏岩体的活动为区内金的成矿作用提供了成矿物质运移所需的热源,韧性剪切带是区内沟通深部含金热液上升的主要通道.因此,在库斯拉甫地区,应注重寻找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
关键词:
西昆仑
,
矿源层
,
韧性剪切带
,
库斯拉甫金矿
赵永庆
,
曾卫东
,
林成
中国材料进展
赵永庆教授基于Access 2000关系数据库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Basic开发了钛合金基本关系数据库;建立了一套可行的钛合金显微组织的定量分析方法与模型,实现了钛合金显微组织中相的体积分数、β晶粒大小、α条的厚度及丛域尺寸、α条的形态、位向分布等特征参数的定量描述.采用Feret Ratio建立了典型钛合金α相的统一表征模型;运用经验电子理论(EET)探讨了亚稳β钛合金的β相稳定性、贫化β相与富化β相分离及控制富化β相分解的微观机理,为实现亚稳β钛合金的成分理论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钛合金
,
数据库
,
显微组织
,
定量表征
,
成分理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