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加亮
,
徐国跃
,
丁儒雅
,
段凯歌
,
张伟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合成了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研究了合成改性环氧树脂的最佳反应时间,通过红外光谱(IR)研究了聚氨酯预聚体和环氧树脂之间的化学反应,不同聚氨酯预聚物添加量对改性树脂固化物冲击韧性和拉伸强度的影响,并以该树脂制备了低红外发射率涂层,研究了聚氨酯不同添加量及固化剂种类对涂层柔韧性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改性环氧树脂的最佳反应时间为3h,红外谱图显示聚氨酯预聚体成功接枝到环氧树脂上.当聚氨酯预聚体的添加量为环氧树脂质量的10%时,改性树脂冲击韧性和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选用聚酰胺为固化剂时,涂层的柔韧性可达1 mm,铅笔硬度始终保持在3H.
关键词:
改性环氧树脂
,
冲击强度
,
拉伸强度
,
低红外发射率涂层
,
柔韧性
,
硬度
王笃功
,
徐国跃
,
蒋勇
,
李磊
,
乔加亮
,
段凯歌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8YSZ粉体,通过测试发现该粉体常温至600℃的发射率呈现不断降低的规律。对所制备的8YSZ粉体进行高温热处理,结果表明,1400℃处理2 h的粉体发射率最低,在600℃下可降至0.288,可以选作为红外隐身涂层的颜料。通过EDS、XRD、SEM等表征手段,探讨分析了热处理影响8YSZ粉体发射率的机理。
关键词:
柠檬酸络合法
,
8YSZ
,
发射率
,
高温热处理
段凯歌
,
徐国跃
,
乔加亮
,
张伟刚
,
丁儒雅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电铸法制备镍药型罩,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研究电铸镍药型罩的微观组织,通过拉伸试验研究电铸镍药型罩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无添加剂时,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晶粒尺寸变大;加入添加剂后,晶粒细化,可得到超细晶镍药型罩.脉冲电铸制备的药型罩表面光滑,晶粒尺寸约为500 nm.电铸镍药型罩中存在强烈的<100>丝织构,电铸参数的改变对镍药型罩织构影响较小.力学特性研究表明其屈服强度为256 MPa,伸长率可达7.4%.断口形貌观察发现电铸超细晶镍的断裂属于延性断裂.
关键词:
电铸
,
药形罩
,
镍
,
微观组织
张伟钢
,
徐国跃
,
段凯歌
,
丁儒雅
,
乔加亮
材料研究学报
以铝(Al)粉及青铜(Bronze)粉为复合颜料,聚氨酯(PU)为粘合剂,制备PU/A1Bronze复合涂层,研究了涂层的微结构和红外发射率.结果表明:PU/A1Bronze复合涂层具有类似一维光子结构特征,其发射率可低至0.186,且明显低于以单-金属颜料所制备的PU/Al及PU/Bronze涂层的发射率.其原因,一是复合涂层中由一维光子结构引起的反射光谱具有明显的多重反射峰;二是相比以高密度金属颜料制备的PU/Bronze涂层,PU/AlBronze涂层的表层树脂层的厚度明显降低,从而使其对涂层发射率的增量明显降低.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复合金属颜料
,
涂层
,
红外发射率
,
一维光子结构
张伟钢
,
徐国跃
,
乔加亮
,
段凯歌
复合材料学报
以Al粉与Sm2O3为复合颜料,聚氨酯(PU)为黏合剂,制备了Al-Sm2O3/PU复合涂层.系统研究了涂层的微结构、红外发射率、近红外反射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Sm2O3的存在可有效降低涂层对1.06 μm近红外光的反射率,Al粉的存在可有效降低涂层在8~14 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通过调节Al粉与Sm2O3质量比,涂层在8~14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可在0.556~0.834范围内调节,涂层对1.06 μm近红外光的反射率可在35.1%~57.7%范围内调节.所制备Al-Sm2O3/PU涂层具备优良的力学性能,在不同Al-Sm2O3质量比下,其附着力与耐冲击强度分别可达到1级和50 kg·cm.Al-Sm2O3/PU复合涂层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具备低近红外光反射率与优良力学性能的低红外发射率涂层材料.
关键词:
复合材料
,
涂层
,
红外发射率
,
近红外光反射率
,
力学性能
孙晓丹
,
李海梅
,
刘霞
,
徐萌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2.2016092602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空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颗粒物污染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研究城市道路中不同绿地结构对大气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消减作用,本文选择青岛市城阳区主干道——长城路的4种不同绿地结构(“乔-灌-草”、“乔-草”、“乔-灌”、“灌-草”),测定其对不同粒径颗粒物(PM10、PM2.5、PM1)的消减率.结果表明:(1)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浓度日变化曲线呈现出“早晚高,中午低”的变化趋势,其中8:00-10:00的颗粒物浓度最高;颗粒物浓度日变化与空气湿度变化相一致,与温度变化相反;(2)4种绿地结构对PM10的消减率表现为“乔-灌-草”>“乔-灌”>“灌-草”>“乔-草”,对PM:5和PM1的消减率表现为“乔-灌-草”>“乔-灌”>“乔-草”>“灌-草”;且各绿地结构对PM2.5的消减能力最强,其次为PM1和PM1o;(3)同一种绿地结构,植物种类越丰富,其消减大气颗粒物的能力越强.
关键词:
绿地结构
,
不同粒径
,
颗粒物
,
消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