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德
,
乌海燕
,
王娟
,
周勇
,
王庆秀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对乙酰胺基苯胺为原料合成4,4 '-二氨基偶氮苯,进一步经重氮化、Sandmeyer反应得到4,4'二溴偶氮苯,再经Suzuki偶联反应得到4,4’-二(2-噻吩基)偶氮苯,利用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谱对各产物进行了表征.采用FeCl3氧化聚合成得到聚4,4’-二(2-噻吩基)偶氮苯,并测定其UV-Vis吸收光谱、溶液及固体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曲线及光致发光光谱,得到该聚合物光学带隙E为2.14eV,电化学带隙为2.06 eV,EHOMO为-5.56 eV,ELUMO为-3.50 eV.
关键词:
4,4’-二溴偶氮苯
,
4,4’-二(2-噻吩基)偶氮苯
,
聚噻吩衍生物
杨宏伟
,
杨小红
,
韩明梅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2.2015072902
研究了黄河干流表层沉积物中磷形态分布特征、释放风险以及人工筑坝给黄河磷循环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河表层沉积物中钙磷(PCa)含量较高,生物可利用磷(BP)[BP=可交换态磷(Pex)+铝结合态磷(PAl)+铁结合态磷(PFe)]含量较低,在全程21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W(BP)/W(PCa)的比值中,仅有大禹渡段(H15)高于0.5,表明H15磷释放强度较大,具有潜在的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风险,而黄河其他河段水体沉积物磷释放水平较低;全程表层沉积物样品中BP含量和总磷(∑P)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黄河中游和上游>下游,而上覆水中总磷(TP)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黄河下游>中游和上游(除H7段),说明黄河流域广泛的人工筑坝,导致其上覆水从上游到下游的TP浓度明显升高,而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建立使得乌海段H7总颗粒物(TMP)浓度降到极低点,上覆水中的磷浓度高达到0.136i mg·L-1.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
磷形态
,
黄河
,
释放风险
,
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