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欢
,
孙荣民
,
王存宇
,
周荣
,
时捷
,
曹文全
钢铁
研究了两相区退火时间对中锰钢(0.1C-5Mn)的微观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及扩孔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背散射电子成像技术(EBSD)对退火过程中微观组织结构的演化进行了表征;通过拉伸和扩孔试验测定了不同退火状态下中锰钢的强度、塑性和扩孔率。研究表明,中锰钢在650℃下逆转变退火获得了含有大量奥氏体相的基体为超细晶组织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钢组织,强塑积(Rm.A)达到30GPa.%以上;奥氏体体积分数随退火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增加,但过多亚稳奥氏体对钢的综合成形性能不利。
关键词:
中锰钢
,
亚稳奥氏体
,
力学性能
,
成形性能
李书利
,
王存宇
,
王育田
,
常颖
,
董瀚
钢铁研究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160126
使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中锰钢(温成形钢)和22MnB5钢(热成形钢)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高温拉伸性能.结果表明:与22MnB5钢相比,在获得1 500 MPa级的抗拉强度时,中锰钢的加热温度可从950℃降低到800℃,钢的组织明显细化并且没有发生表面脱碳,断后伸长率从7.5%提高到10%.高温拉伸试验结果表明:中锰钢比22MnB5钢具有更高的延伸率和硬化指数,可以减小成形过程中局部减薄过高导致的样件破裂.
关键词:
第三代汽车钢
,
中锰钢
,
温成形
,
热成形
,
马氏体
宋丽娜
,
兰鹏
,
刘春秀
,
杜辰伟
,
张家泉
钢铁研究学报
doi:10.13228/j.b0yuan.issn1001-0963.20140111
概述了第3代汽车用中锰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介绍了已开发的中锰钢的化学成分及其设计依据,分析了不同合金元素对中锰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揭示了中锰钢的高强度、高塑性和高加工硬化率的形成机制,讨论了逆相变退火工艺与拉伸行为的关系,并对中锰钢的未来应用领域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
中锰钢
,
化学成分
,
合金元素
,
逆相变退火
,
强韧机制
张啸宇
,
谭俊
,
任伟
,
张勇
,
董美伶
,
兰龙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5.12.023
中锰钢预热系数小,膨胀系数高且具有良好的耐磨特性,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但因其运行环境恶劣,常受到外界压力的持续冲击,加之铸造过程中表面形成气孔、夹杂等缺陷使得中锰钢常因疲劳而破裂损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运用表面改性技术,使用自蔓延特种陶瓷焊条对坦克装甲履带中锰钢表面进行焊接,在中锰钢的表面熔入大量的 TiC 颗粒。实验结果表明:熔有陶瓷相的中锰钢的表面组织更加均匀,气孔明显减少,并且 TiC 陶瓷相均匀分布在中锰钢中,与中锰钢组织结合良好,无明显裂纹出现。实验证明 TiC 陶瓷相的加入可有效地提高中锰钢的硬度和耐磨性能。
关键词:
中锰钢
,
TiC 颗粒
,
耐磨性
,
硬度
衣海龙
,
韦弦
,
王宏
,
赵连瑞
材料热处理学报
通过热处理工艺实验及SEM与TEM组织观察,研究了不同淬火及回火工艺对碳锰钢与中锰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锰含量显著降低了实验钢的Ac1和Ac3温度,缩小了两相区范围;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实验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有所降低;随着回火时间的增加,实验钢的冲击功升高;碳锰钢与中锰钢最优淬火温度分别为800 ~900℃和750~800℃,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分别为818、847和820、878 MPa,-40℃的冲击功在200 J左右,均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中锰钢具有低成本、高强度及高韧性的综合优势.两种实验钢均可获得细小均匀的马氏体组织,马氏体板条束交错分布,随着回火时间的增加,实验钢中大尺寸碳化物的数量有所降低.
关键词:
淬火工艺
,
回火工艺
,
中锰钢
,
冲击功
王昌
,
徐海峰
,
黄崇湘
,
曹文全
,
董瀚
钢铁研究学报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150301
采用 SEM、TEM、STEM、XRD、EBSD 等实验分析方法对中锰钢(0.2C5Mn)在奥氏体逆相变不同时间退火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锰钢在650℃短时间逆相变退火时析出大量 M3 C 型碳化物,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逆相变奥氏体形成长大,获得马氏体、奥氏体双相片层状组织.马氏体与逆相变奥氏体晶粒取向服从 K-S 关系,且两相板条平均宽度在0.5μm 左右.退火过程中锰元素出现由淬火组织平均分布逐渐向逆相变奥氏体富集的配分行为,长时间退火后形成体积分数为30%的逆相变奥氏体,抗拉强度为960 MPa,屈服强度为500 MPa,总伸长率为40%,强塑积高达38.4 GPa??%.
关键词:
中锰钢
,
奥氏体
,
逆相变退火
,
锰配分
,
K-S 关系
,
STEM
邱昌瀚
,
罗海文
,
刘军
,
胡俊
,
董瀚
钢铁
研究了不同加热方式对0.2% C-5% Mn钢650℃临界退火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TEM、电子背散射EBSD等技术研究了碳化物析出和组织形貌,利用XRD技术测定了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结果表明:较低温度下等温一段时间后加热到650℃,或直接快速加热到650℃进行临界退火,可获得较多残余奥氏体.因为快速加热既能抑制升温过程中组织的回复和再结晶,也能抑制粗大渗碳体颗粒的析出;在较低温度等温处理时可析出细小弥散的碳化物并在临界退火时迅速固溶,这些细小弥散的碳化物作为形核核心加速了奥氏体相变.
关键词:
中锰钢
,
加热方式
,
渗碳体
,
临界退火
,
残余奥氏体
赵晖
,
时捷
,
李楠
,
王存宇
,
胡劲
,
惠卫军
,
曹文全
材料研究学报
将20Mn5钢和20Mn5Si2钢进行淬火和配分(Q&P)工艺处理,用扫描电镜观测其微观组织,用X射线法测量残余奥氏体量,研究了Si对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中的奥氏体含量明显高于传统的TRIP钢和Q&P 工艺处理钢;在相同Q&P工艺条件下,20Mn5Si2钢比20Mn5有较多的残余奥氏体,析出物数量较少.同时,20Mn5Si2钢具有较低的屈服强度、较高的抗拉强度和达到28 GPa%的强塑积.Si的添加提高了中锰钢中残余奥氏体量,这种奥氏体在拉伸变形过程中的TRIP效应是产生较高抗拉强度高和延伸率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金属材料
,
中锰钢
,
淬火和配分
,
TRIP效应
,
硅
,
高强高塑
黄龙
,
邓想涛
,
刘佳
,
王昭东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6.00373
采用完全淬火+两相区淬火+临界区淬火的三步热处理方式,利用SEM、EBSD、XRD、TEM和EPMA等手段研究了0.12C-3.0Mn低碳中锰钢组织演变规律和力学性能,并对0.12C-3.0Mn钢进行了-40~-196 ℃的系统低温冲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步热处理后0.12C-3.0Mn钢的组织为临界铁素体、马氏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呈块状和条状分布在原奥氏体晶界上和马氏体/贝氏体板条界上,残余奥氏体主要通过临界淬火富集C和Mn元素达到稳定,室温下稳定的残余奥氏体含量最高可达到15%。由于残余奥氏体的应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0.12C-3.0Mn钢具有良好的塑性和优异的低温韧性:断后总延伸率高于30%,均匀延伸率高于16%,-80 ℃下冲击功可达到200 J。
关键词:
残余奥氏体
,
低温韧性
,
临界热处理
,
中锰钢
高灵清
,
李慧
,
朱金华
材料开发与应用
水韧处理的中锰钢经退火处理后有较好的加工性能,但再经水韧处理,其室温拉伸试验发生了沿晶+解理的脆性断裂,并且塑性大幅下降.通过断口形貌、显微组织、X射线衍射和表面分析等手段,对这种特殊断裂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晶断裂是杂质元素在晶界偏聚的结果,而解理断裂与大量沿晶断裂的产生和奥氏体晶粒中的变形孪晶有关,其解理面为面心立方结构的(111)密排面.
关键词:
中锰钢
,
面心立方
,
脆性断裂
,
解理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