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史流
,
戴军
,
丁球科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06.00357
以SrCO3和CeO2为原料, 采用XRD和TG/DTA分析技术研究了SrO-CeO2体系化合物的物相形成过程. 结果发现, 当灼烧温度低于950℃时, 原始粉料只反应生成Sr2CeO4; 而当灼烧温度高于950℃时, 在反应的初始阶段, 原始粉料中同时出现SrCeO3和Sr′CeO4物相, 在950℃附近, 主要产物为Sr2CeO4, 在 1000℃以上, 主要产物为SrCeO3. SrCeO3和Sr2CeO4物相分别存在着两种形成机制, 当温度高于1000℃时, SrCeO3由SrO和CeO2直接反应生成, 而Sr2CeO4则由SrCeO3和SrO反应生成; 当温度低于950℃时, Sr2CeO4由SrO和CeO2直接反应生成, 而在950℃附近SrCeO3则由Sr2CeO4和CeO2反应生成. 依据这些实验结果, 给出了SrO-CeO2体系固相反应规律, 并对SrCeO3衍射数据JCPDS36-980的错误结果进行了分析. 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 Sr2CeO4物相的形成机制对其激发光谱产生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形成机制
,
SrCeO3
,
Sr2CeO4
,
SrO-CeO2 system
符史流
,
戴军
,
丁球科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6.02.016
以SrCO3和CeO2为原料,采用XRD和TG/DTA分析技术研究了SrO-CeO2体系化合物的物相形成过程.结果发现,当灼烧温度低于950℃时,原始粉料只反应生成Sr2CeO4;而当灼烧温度高于950℃时,在反应的初始阶段,原始粉料中同时出现SrCeO3和Sr2CeO4物相,在950℃附近,主要产物为Sr2CeO4,在1000℃以上,主要产物为SrCeO3.SrCeO3和Sr2CeO4物相分别存在着两种形成机制,当温度高于1000℃时,SrCeO3由SrO和CeO2直接反应生成,而Sr2CeO4则由SrCeO3和SrO反应生成;当温度低于950℃时,Sr2CeO4由SrO和CeO2直接反应生成,而在950℃附近SrCeO3则由Sr2CeO4和CeO2反应生成.依据这些实验结果,给出了SrO-CeO2体系固相反应规律,并对SrCeO3衍射数据JCPDS36-980的错误结果进行了分析.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Sr2CeO4物相的形成机制对其激发光谱产生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形成机制
,
SrCeO3
,
Sr2CeO4
,
SrO-CeO2体系
闫崇
,
李向南
,
曹朝霞
,
田栓宝
,
尹艳红
,
杨书廷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13801/j.cnki.fhclxb.20151209.002
对荷叶进行多阶温度炭化得到前驱炭材料,将材料与科琴黑(KB)、聚四氟乙烯(PTFE)按照2∶2∶3的质量比球磨混合后真空抽滤制备一种锂硫电池中间层柔性材料,PTFE/KB-C复合材料的多孔结构能为高阶硫化物 Li2 Sn(4≤n≤8)的进一步还原提供较多的三相反应位点,并利用 PTFE/KB-C 复合材料良好的多层多孔化学吸附作用来抑制可溶性多硫化物的穿梭。该中间层在以纯硫材料为正极的锂硫电池电性能测试表征中,1.0 C(电流密度1675 mA·g-1)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350 mAh·g-1,没有硝酸锂添加剂条件下经过100次充放电循环后比容量依旧保持在960 mAh·g-1,库伦效率基本在95%以上,保持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关键词:
锂硫电池
,
中间层
,
正极
,
穿梭效应
,
荷叶
马骊娜
,
方大为
,
王克敏
,
聂俊
,
马贵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doi:10.14136/j.cnki.issn 1673-2812.2015.06.023
本研究采用静电喷雾法,以壳聚糖为基质材料,康普瑞丁为模型药物制备微球.实验中采用AcOH/H2O和AcOH/H2O/EtOH两种溶剂,分析了微球形貌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因素,并且对CS-CA4微球的缓释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壳聚糖浓度、溶剂配比及乙醇和康普瑞丁的加入会使壳聚糖微球呈球状、中间塌陷的类球状、棒状等不同形貌,微球粒径存在较大差异;通过AcOH/H2O/EtOH复合溶剂将疏水性药物康普瑞丁载入壳聚糖微球,制备出的壳聚糖/康普瑞丁载药微球分散性好,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仅为0.27μm;使用戊二醛蒸汽交联48h的微球缓释效果明显.
关键词:
静电喷雾
,
壳聚糖
,
康普瑞丁
,
微球
郑玉婴
,
玄泽亮
,
张星
,
程雷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为反应单体,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乙醇/水为分散介质,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微米级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微球,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扫描电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且对不同聚合条件下,产物微球的粒径和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比值增大,粒子平均粒径和分布都减小;分散剂用量增加,粒子平均粒径减小,分布变窄;增加引发剂用量或提高温度,粒子平均粒径增大,分布变宽;随着乙醇/水比值增大,粒子平均粒径增大,分布有个极小值.
关键词:
苯乙烯
,
丙烯酸正丁酯
,
分散共聚合
,
单分散
彭亮
,
严微
,
易昌凤
,
徐祖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Q4纳米粒子,再用油酸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Fe3Q4进行改性,制得稳定的水基磁流体.在自制的磁流体存在下,以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为单体,用微波辐射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Fe3Q4/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微球.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制备的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结构形貌和磁性能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在适当的pH值条件下,得到了粒径为150nm~200 nm,饱和磁化强度为20.23em以μ/g,粒径均一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微球.
关键词:
微波辐射
,
乳液聚合
,
磁性高分子微球
,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陈杰
,
易昌凤
,
徐祖顺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7.08.016
在微波辐射的"非致热效应"作用下,采用不含乳化剂的无皂乳液聚合,制备了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微球.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微球的形态结构,利用激光光散射粒度测定仪测定了微球的粒径大小及其分布,探讨了柠檬酸浓度、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CA)用量、微波辐射功率等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无皂乳液聚合相比较,微波作用下的无皂乳液聚合反应时间缩短,得到的PBCA微球粒径更小,分散性更好.柠檬酸浓度增加,PBCA微球粒径逐渐增大;单体浓度增加,或微波功率增加,PBCA微球的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当柠檬酸质量分数为0.005%、BCA体积分数为1.0%、微波功率为600 W时,所制得的微球粒径最小,为200 nm左右.
关键词:
聚氰基丙烯酸丁酯
,
无皂乳液聚合
,
微波"非致热效应"
,
微球
娄振宁
,
任富强
,
王静
,
李叶霞
,
张庆
,
单炜军
,
熊英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4.30604
以生物质废弃物螃蟹壳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化学处理制成磁性微球,再经二异丁胺(DIBA)修饰合成了生物质吸附剂FCS-DIBA[FCS:Fe3 O4与壳聚糖(CS)复合微球].FCS-DIBA对Re(Ⅶ)具有很高的吸附选择性,最大吸附量可达185 mg/g,而且不受环境酸度的影响,在pH =2条件下可实现Re(Ⅶ)与Cu(Ⅱ)、Zn(Ⅱ)、Mn(Ⅶ)和Fe(Ⅲ)等常见共存金属离子的分离,该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此外,对FCS-DIBA吸附铼的机制和吸附稳定性能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铼
,
蟹壳
,
化学修饰
,
吸附
徐井水
,
柯扬船
,
周倩
,
胡祥龙
稀有金属
doi:10.13373/j.cnki.cjrm.2014.01.012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及蒙脱土(MMT)为主要原料,使用悬浮聚合法制备聚合物(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丙烯酸丁酯)/蒙脱土纳米复合微球.采用红外光谱(FTr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热重分析(TGA)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蒙脱土含量对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及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MMT纳米复合微球(蒙脱土含量为3%(质量分数))表面光滑且颗粒间团聚现象对比于纯聚合物微球明显改善,平均粒径在60~ 120 μm; XRD分析得出钠基蒙脱土的层间距为1.21 nm,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离子交换改性后的有机蒙脱土层间距为1.88nm,聚合物/MMT复合材料的层间距约为3.53 nm,这与TEM分析相符;纯共聚物最大质量损失温度为482℃,当蒙脱土含量为3%时,聚合物/MMT复合材料最大质量损失温度提高到505℃;在本实验条件下,纯聚合物微球在水中最后膨胀率约为250%,聚合物/MMT纳米复合微球(MMT 3%)在水中最后膨胀率约为125%.岩心封堵率效果测试表明,纳米聚合物复合微球具有良好的运移能力和深部封堵性能.
关键词:
聚合物/MMT纳米复合微球
,
蒙脱土
,
甲基丙烯酸甲酯
,
丙烯酸丁酯
,
悬浮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