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勇
,
李三喜
,
王松
电镀与涂饰
通过溶胶-凝胶法以浸涂的方式用硅烷偶联剂KH-570和硝酸镧分别和共同改性片状锌粉,并将它们制成水性硅酸钾富锌防腐涂料.用沉降体积表征了不同锌粉的分散性.通过机械性能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电化学方法和盐水浸泡法比较了不同锌粉所制富锌涂层的附着力、铅笔硬度、冲击强度、柔韧性、表面形貌、元素含量和耐蚀性.结果表明:经共同改性的锌粉分散性最好,其制备的涂层性能也最好,相比未改性锌粉所制涂层,表干时间缩短20%表面裂痕减少.涂层经5% NaCl溶液浸泡120h后无明显锈蚀点,在3.5% NaCl溶液中的自腐蚀电位正移,自腐蚀电流密度减小,浸泡9d仍处于浸泡中期,耐蚀性明显增强.
关键词:
片状锌粉
,
改性
,
硅烷偶联剂
,
硝酸镧
,
分散性
,
水性富锌防腐涂料
,
耐蚀性
李三喜
,
丁俊勇
,
王松
材料保护
为了提高片状锌粉在水性涂料应用中的分散性和耐腐蚀性能,以硅烷和硝酸镧共同改性片状锌粉,并以其制备水性硅酸钾富锌防腐蚀涂料.通过X射线能谱仪(EDS)、扫描电镜(SEM)、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锌粉改性前后表面成分、耐腐蚀性的变化及其对富锌涂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硅烷与硝酸镧共同改性后,在锌粉表面检测到Si与La元素,沉降30 min后沉降体积仅为0.6 mL/g,在质量分数5.0%的NaCl溶液浸泡4d后锌粉仅有小部分腐蚀,改性锌粉所制涂料涂层表干时间缩短20%,在3.5%NaCl溶液中浸泡14 d后涂层仍处于服役中期,防腐蚀性能提高.
关键词:
水性硅酸钾富锌防腐蚀涂料
,
片状锌粉
,
改性
,
硅烷
,
硝酸镧
,
防腐蚀性能
郑洪岩
,
杨骏
,
朱玉雷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4.04.004
采用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常压下铜铬系催化剂对1,4-丁二醇气相脱氢制γ-丁内酯的催化性能,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添加Ca、Ba助剂的Cu-Cr催化剂在180~200 ℃,液时空速0.3~0.7 h-1,氢醇摩尔比15~30的条件下,1,4-丁二醇转化率≥99.9%,γ-丁内酯产率≥96%. 通过XRD和TG/DTG表征发现,Cu0为催化剂的活性中心,Cr的存在促进了Cu的高度分散,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及选择性. 助剂Ca和Ba的加入,降低了催化剂的还原温度,提高了γ-丁内酯的产率.
关键词:
丁二醇
,
气相脱氢
,
γ-丁内酯
,
Cu-Cr催化剂
李瑞
,
何雅玲
,
楚攀
,
雷勇刚
工程热物理学报
在换热器管道的内壁面上布置丁胞可以有效地增强管道内的传热.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对含丁胞的圆形截面管道内的定常不可压缩湍流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本文采用RNG k-ε方程模型作为湍流计算模型和SIMPLE算法求解管道的流动传热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丁胞的大小、深度、排列密度等几何结构均对管道的换热效果有一定影响.在较低雷诺数下,含较小丁胞的管道换热效果好于含较大丁胞的管道;在较高雷诺数下,含较大丁胞的管道换热效果好干含较小丁胞的管道.
关键词:
丁胞
,
强化换热
,
湍流计算
,
数值模拟
黄毅萍
,
陈广美
,
王嵩
,
李宏武
,
马德柱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5.04.018
用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了国产的和拜耳公司生产的2种溶聚丁苯的组成及其链化学结构. 结果表明,这2种溶聚丁苯具有十分相近的共聚物组成(其中苯乙烯单元的摩尔分数均约为14.0%). 国产溶聚丁苯中反式1,4-丁二烯含量较高(trans-1,4摩尔分数为49.7%),而拜耳公司的溶聚丁苯具有很高的顺式1,4结构含量(摩尔分数为49.4%),形成了顺式1,4-丁二烯嵌段,并且乙烯基含量也明显少于国产丁苯胶. 这种结构导致拜耳丁苯胶具有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并与天然橡胶有很好的相容性.
关键词:
溶聚丁苯
,
链化学结构
,
相容性
周永璋
,
丁毅
,
陈步荣
表面技术
doi:10.3969/j.issn.1001-3660.2003.04.017
研究了丁二酰亚胺无氰镀银工艺中各组分含量的变化,对银镀层在附着力、光亮度等方面性能的影响,找出各自的最佳配比;通过改变阴极电流密度、pH值考察对银镀层质量的影响,找出最佳工艺条件,得到适宜的丁二酰亚胺无氰镀银工艺.
关键词:
丁二酰亚胺
,
无氰镀银
,
外观
,
结合力
,
电沉积速度
,
阴极电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