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主设计的稀土改性Si-Mn-B系贝氏体-马氏体复相耐磨钢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淬火保温时间、回火温度、回火时间对材料强度、冲击功的影响,以确定最佳热处理工艺,并利用XRD、OM、SEM、TEM方法对其最佳热处理工艺组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淬火温度对抗拉强度影响最大,回火温度对屈服强度的影响最大,淬火保温时间对冲击功的影响最大.最优热处理方案为:900℃×1.5h油淬+300℃×3h回火处理.按此方案热处理后有较好的强韧配合:抗拉强度为1903 MPa,屈服强度为1591 MPa,洛氏硬度为51.4 HRC,无缺口冲击功为267 J.采用彩色金相-化学腐蚀法,组织为下贝氏体(49.6%)、板条马氏体(43.9%)和少量残留奥氏体(6.5%).
参考文献
[1] | 刘荣 .低合金钢耐磨材料组织和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6. |
[2] | 高守忠;罗明阁;乔林锁;程军.复合变质对空冷贝氏体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4(2):148-150. |
[3] | 刘东雨;徐鸿;杨昆;白秉哲;方鸿生.贝体/马氏体复相组织对低碳合金钢强韧性的影响[J].金属学报,2004(8):882-886. |
[4] | 尚成嘉;王学敏;杨善武;贺信莱;武会宾.高强度低碳贝氏体钢的工艺与组织细化[J].金属学报,2003(10):1019-1024. |
[5] | 张从容;张拓燕;董洁;杨军.热处理对空冷贝氏体/马氏体复相耐磨铸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3(2):92-94. |
[6] | 温浩宇;马瑜;王联波;唐正华.热处理对中碳低合金耐磨钢组织与耐磨性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1(12):72-77,83. |
[7] | 董天顺;李国禄;刘金海;郝晓燕;张建军.中碳Si-Mn系贝氏体/马氏体复相耐磨钢热处理工艺及性能[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4(7):75-80. |
[8] | 贺年兵;唐建新.合金元素对低合金耐磨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05(1):3-4,7. |
[9] | 韩波;张福成;吕博;郑春雷;鄂丽君;张朋.贝氏体钢彩色金相的研究[J].金属热处理,2009(10):42-45. |
[10] | 任勇强;谢振家;尚成嘉.低碳钢中残余奥氏体的调控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J].金属学报,2012(9):1074-1080. |
[11] | 吴化;姜颖;尤申申;韩英;刘云旭.超级贝氏体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TRIP效应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4(22):69-75. |
[12] | 赵金龙;龚敏;史文;李麟;何忠平;沈玉洁.热处理工艺对高锰含铝TRIP钢残留奥氏体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1(z1):65-70. |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0%
-
20%
-
30%
-
40%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