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离子氮化+双辉等离子渗铬的复合工艺(首先对T10钢进行550℃x8h离子氮化,再进行560℃双辉等离子渗铬,渗铬完成后试样随炉冷却),研究了源极电压、阴极电压、极间距、工作气压、预氮化保温时间、渗铬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双辉等离子渗铬的影响,得出了本工艺条件下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8h预氮化极间距50~60mm,阴极电压-275~325V、源极电压-750~-850V、渗铬气压25~35Pa的工艺条件下,渗层厚度约30μm,沉积层铬浓度达55%以上,扩散层铬浓度呈梯度分布;渗层由沉积层+扩散层组成,沉积层组织致密,与基体结合紧密,扩散层晶粒细小,碳化物弥散,不改变试样原始的基体组织;经X射线衍射分析,表层物相由Fe-Cr、CrN、Cr7C3、Cr23C6等组成,表面硬度达1000~1250HV,且呈梯度分布.
参考文献
[1] | 徐重.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2(02):36-41. |
[2] | 师昌绪;李恒德;周廉.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
[3] | 高原.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渗入机理的研究[J].真空,1993(02):16. |
[4] | 高原.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物理基础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1992(05):10. |
[5] | 古凤英;高原.双辉渗金属高速钢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6(04):1. |
[6] | 叶金玲,邹敢锋,于小勇.不同的预先热处理对T10钢低温盐浴渗铬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03(06):33-34. |
[7] | 叶金玲,邹敢锋,于小勇.稀土对45钢低温盐浴渗铬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04(03):49-49,51. |
[8] | 池成忠,高原,贺志勇,徐重.双辉等离子渗铬T8钢碳迁移现象的分析[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3(04):70-72. |
[9] | 池成忠,袁庆龙,高原,贺志勇,徐重.T10钢双辉等离子渗铬改性层的形成条件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3(05):20-22,26. |
[10] | 戴达煌;周克崧;袁镇海.现代材料表面技术科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0%
-
20%
-
30%
-
40%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