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马氏体亚结构及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应用35CrMo等材料,淬火为马氏体组织,采用JEM-2100电镜观察马氏体形貌和亚结构,发现35CrMo钢马氏体为板条状,亚结构除了高密度缠结位错外,还有高密度层错.结合2Cr13、Fe-15 Ni-0.6C合金试样的浮凸试验,应用隧道扫描显微镜观察表面马氏体浮雕形貌,测定浮凸的微细尺寸.综合上述试验结果,分析位错、层错形成机制.发现浮凸效应中没有出现位错滑移迹象,认为切变模型不能解释高密度位错和层错的形成.最后应用马氏体相变新机制分析了高密度缠结位错、精细层错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 钢铁研究总院结构材料研究所.钢的微观组织图像精选[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
[2] | 刘宗昌.马氏体切变学说的评价[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8(04):293-299,310. |
[3] | 刘宗昌,王海燕,任慧平.再评马氏体相变的切变学说[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9(02):99-105. |
[4] | 刘宗昌,计云萍,林学强,王海燕,任慧平.三评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机制[J].金属热处理,2010(02):1-5. |
[5] | 刘宗昌;王海燕;任慧平.马氏体相变的热激活跃迁机制[J].科技促进发展,2009(12):36-38. |
[6] | LIU Zong-chang;WANG Hai-yan;JI Yun-ping.A new concept of martensit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A].北京,2009:106-111. |
[7] | 徐祖耀.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
[8] | 余永宁.金属学原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 |
[9] | 刘宗昌;任慧平.贝氏体与贝氏体相变[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
[10] | 刘宗昌,王海燕,任慧平.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的表面浮凸[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9(03):227-236. |
[11] | 方鸿生;王家军;杨志刚.贝氏体相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
[12] | REN Huiping,WANG Haiyan,LIU Zongchang.Cu clusters evolvement in Fe-1.18%Cu binary alloy[J].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材料科学,2007(04):342-345. |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0%
-
20%
-
30%
-
40%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