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轧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多功能材料试验机及光学显微镜,研究了不同冷却制度对700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冷却制度的不同,所研究低碳贝氏体钢的微观组织表现为准多边形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等的比例、形态及尺寸的不同.轧后空冷时,试样的微观组织主要为准多边形铁索体和粒状贝氏体,其强度较低,但塑性较好;轧后水冷时,试样的微观组织主要为板条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伸长率;轧后油淬时,试样的微观组织主要为板条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准多边形铁素体及针状铁素体的复合组织,这种组织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配合;轧后水冷至531℃而后空冷至室温时,试样的微观组织主要为粒状贝氏体,具有高的屈服强度和屈强比.
参考文献
[1] | 胡良均,尚成嘉,王学敏,赵运堂,贺信莱.弛豫-析出-控制相变技术中冷却速度对组织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03):260-263,296. |
[2] | 王佳夫,林清华,漆世泽,杜林秀,刘相华,王国栋.冷却速度对高强度低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2004(05):51-55. |
[3] | 尚成嘉,杨善武,王学敏,侯华兴,于功利,王文仲.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类型及其对性能的影响[J].钢铁,2005(04):57-61. |
[4] | 赵运堂,尚成嘉,贺信莱,郭晖.低碳Mo-Cu-Nb-B系微合金钢的中温转变组织类型[J].金属学报,2006(01):54-58. |
[5] | 李维娟,李胜利.加热温度对低碳微合金钢相变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05(07):8-10. |
[6] | 续伟霞,郑为为,石俊亮,孙祖庆,张艳.新型耐候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测定[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7(05):70-73. |
[7] | 杨善武,尚成嘉,王学敏,贺信莱.低碳微合金钢微细板条状组织在单向拉伸中的反常转动[J].金属学报,2003(06):579-584. |
[8] | 尚成嘉,胡良均,杨善武,王学敏,赵运堂,贺信莱.低碳微合金钢中针状铁素体的形成与控制[J].金属学报,2005(05):471-476. |
[9] | 聂燚,董文龙,赵运堂,尚成嘉,侯华兴,贺信莱.高强度低碳贝氏体钢工艺和组织对性能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08):733-738. |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0%
-
20%
-
30%
-
40%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