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煤为原料试制了脱硫脱硝活性炭,并模仿烟道气条件进行了脱硫脱硝实验,结果表明:以长焰煤为主制成的活性炭脱硫性能好.为保证活性炭的耐磨强度,必须加入适量的焦煤,其加入量的最佳质量分数为25 %.采用炭化温度在650 ℃以上,活化温度在850 ℃以上的制备工艺,并在活化后增加后氧化工序,可使活性炭的脱硝性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 郭占成.活性炭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烟道气中NOx[J].环境工程,1999(04):35-40. |
[2] | 国家计划与发展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国家计委土地司.96-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37-39. |
[3] | 毕列锋,李旭东.微生物法净化含Nox废气[J].环境工程,1998(03):37-39. |
[4] | 黄军左,顾立军,刘宝生,李雪辉,王乐夫.脱除工业烟道气中SOx和NOx的技术[J].现代化工,2001(12):44-47. |
[5] | 杨云.烟道气的电子束净化技术[J].化工进展,2001(10):49-52. |
[6] | 王艳莉,刘振宇,黄张根,刘清雅.载体预处理对蜂窝状V2O5/ACH低温脱硫脱硝活性的影响[J].新型炭材料,2004(03):179-185. |
[7] | H B 凯里泽夫;山西新华化工厂研究所.吸附技术基础[M].莫斯科:莫斯科化学出版社,1983:407-434. |
[8] | 杜亚平,毛清龙,张德祥,高晋生.石油焦基活性炭制备工艺对其吸附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J].新型炭材料,2003(03):225-230. |
[9] | 邢伟,阎子峰.石油焦预氧化对超级活性炭孔结构和表面性质的影响[J].新型炭材料,2002(03):25-30. |
[10] | 张文辉,李书荣,王岭.金属化合物对煤岩显微组分所制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J].新型炭材料,2005(01):63-66. |
[11] | 刘天齐.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258-259. |
[12] | 关坪.环境保护管理与污染治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274. |
[13] | 李开喜,凌立成,刘朗.SO2在含氮沥青基活性炭纤维上的脱除Ⅰ含氮沥青基活性炭纤维的脱硫能力研究[J].新型碳材料,1998(02):37-42. |
[14] | 李开喜,凌立成,刘朗,张碧江,刘振宇.不同反应温度下活性炭纤维脱除SO2的能力[J].新型炭材料,1999(01):8-12. |
[15] | 乔志军,李家俊,赵乃勤,魏娜.高温热处理对活性炭纤维微孔及表面性能的影响[J].新型炭材料,2004(01):53-56. |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0%
-
20%
-
30%
-
40%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