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40Cr结构钢制备光滑试样和缺口试样(Kt=2.4),经调质并采用氮化进行表面强化.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和扭转疲劳试验机上测定氮化和未氮化试样在应力比R=-1条件下5×106循环周次的表象疲劳极限.试验结果表明,氮化后疲劳缺口敏感系数q趋近0,本文用疲劳裂纹萌生的微细观过程理论对此作了合理清晰解释.氮化使光滑试样的表象疲劳极限提高36%,使缺口试样的表象疲劳极限提高96%,并将疲劳裂纹源从表面"挤到"次表面层.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疲劳性能方面提出了表面强化工艺的优化判定准则:若表面强化后疲劳裂纹源位于表面强化层下基体,或者其表象疲劳极限达到按"表面/内部疲劳极限概念"预测的数值,则此表面强化工艺已达到优化.
参考文献
[1] | 崔忠圻.金属学与热处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
[2] | 赵少汴;王忠保.疲劳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
[3] | 姚枚;王声平 .表面强化件的疲劳强度分析及金属的内部疲劳极限[J].金属学报,1993,29(11):A511-519. |
[4] | 姚枚;邵培革 .碳氮共渗及渗后喷丸对低碳钢疲劳极限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学报,1996,17(02):1-6. |
[5] | 邵培革 .金属疲劳裂纹萌生微细观过程理论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1996. |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0%
-
20%
-
30%
-
40%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