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通过对硫酸-硫酸铜晶间腐蚀后弯曲产生裂纹或断裂的奥氏体不锈钢基体、双相不锈钢基体、不锈钢堆焊复层及不锈钢焊接接头试样进行金相、扫描或透射电镜微观分析,表明用GB4334-2008 E法评定操作性存在问题,参照此法判断试验材料是否有晶间腐蚀倾向,判断结果存在争议;硫酸-硫酸铜晶间腐蚀标准(GB4334-2008 E法)中结果评定方法应在现基础上细化、补充,评定方法中金相法如何操作和如何评定应详细说明,适当可以补充图片指导,结果有争议时,不只限于150~5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根据需要,可在扫描电镜下、甚至是在透射电镜下进行观察分析;在高倍显微镜下准确判断出晶间腐蚀所致裂纹和非晶间腐蚀所致裂纹试样,总结出其低倍形貌特征并补充于标准评定方法中,对于提高标准的操作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魏宝明.金属腐蚀理论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156.
[2] 黄畯.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评定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的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2(04):242.
[3] 秦丽雁 .不锈钢应用中的几个腐蚀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6.
[4] GB4334-2000.GB4334-2000,不锈钢硫酸-硫酸铜腐蚀试验方法[S].,2000.
[5] 王凤平;康万利;敬和民.腐蚀电化学原理、方法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24-125.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
    0%
  • 2
    0%
  • 3
    0%
  • 4
    0%
  •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