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介绍了油气井缓蚀剂的研究进展情况,叙述了缓蚀剂的作用机理及分子结构对缓蚀性能的影响,对几种普遍认为缓蚀效果较好的缓蚀剂类型作了重点阐述,并提出了几个目前研究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鹤林,路民旭.腐蚀科学与防腐蚀工程技术新进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16
[2] 刑巍,郭渡,单义斌等.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95,15(1):1
[3] 杜元龙.金属腐蚀与防护,1975,1:20
[4] 我国陆地油气开采和集输系统的腐蚀及缓蚀剂控制-IMC系列缓蚀剂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资料汇编.沈阳: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1995.4,9,41
[5] 刘烈炜,郑家燊,彭芳明等.第八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缓蚀剂专业委员会编.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1993.163
[6] Martin J A, Valone F W. Corrosion 1985, 41 (5): 281
[7] Martin J A, Valone F W. Corrosion 1985, 41 (8): 465
[8] 张学元.沈阳: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9.68
[9] Chen Y, Jepson W P. Electrochemical Acta1999 44:4453
[10] Wang H B, Hong T, and Jepson W P, et al. Corrosion 2001,Paper No. 01023
[11] 李国敏,刘小武,郑家燊等.第十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缓蚀剂专业委员会编.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1997.222
[12] 杨怀玉,任鑫,陶晓杰等.第十二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缓蚀剂专业委员会编.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2001.287
[13] Wang D,LI Shuyuan Y,Wang M,et al.Corrosion Science,Vol.41.1999:1911
[14] 宁世光,李延芳,石明理等.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90,10(4):383
[15] 唐子龙,宋诗哲.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95,15(3):229
[16] 俞敦义,叶康民.化工腐蚀与防护,1988,16(4):5
[17] 马金鼎,王建华.石油腐蚀与防护学术论文选集(第二集),中国石油学会石油腐蚀与防护委员会编,1985.60
[18] Smart J S.Corrosion 91,Paper No.468
[19] 李裕芳.工业水处理,1991,11(1):3
[20] 方景礼.石油化工,1980,7:422
[21] 郑家燊.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7,18(2):36
[22] 徐海波,余家康,林海潮.第十届全国缓蚀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缓蚀剂专业委员会编.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1997.119
[23] Parkins R N. Plenum 1981, Vol. 4: 307
[24] Roselli M E, Sanchez M A, Macchi E M, et al. Corrosion Science 1990, Vol. 30 No. 2/3 : 159
[25] Tedeshi R J. Corrosion, 1975, Vol. 31 : 130
[26] 孙克忠.油井高温酸化腐蚀和缓蚀剂.腐蚀与防护,1982,4:42
[27] 黄红兵.近年来油气井缓蚀剂发展的新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化工,1998,27(4):257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
    0%
  • 2
    0%
  • 3
    0%
  • 4
    0%
  •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