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冶金反应工程学科的发展,借鉴了化学反应工程学科体系的理念,讨论了冶金反应工程学科发展的状况,并提出了建立新的研究该学科体系的构想.考虑冶金应用基础的物性参数不足的现状,提出了将冶金反应工程学和冶金反应工程分别研究的构想.冶金反应工程学为该学科的基础部分(确定定解条件的相关基础试验和建立考虑全部定解条件的模型),冶金反应工程为该学科在生产中将模拟结果放大和优化的应用部分.该学科的目标是要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通过模型进行模拟要达到定量结果,以对实际生产进行指导.需要进行长期、认真、细致、艰苦的研究工作,以逐步丰富和完善冶金反应工程学科的内涵.另外,为了给冶金反应工程学求解方程的定解条件提供必要的参数,提出了用分段尝试法研究冶金反应过程动力学的新思路,既可满足冶金反应工程学的自身需要,又能为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 曲英;刘今.冶金反应工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
[2] | 曲英;李士琦.从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与思考冶金反应工程学问题[A].沈阳:东北大学,1998:1. |
[3] | 刘今.冶金反应工程学入门讲座:一[J].湖南有色冶金,1985(02):48. |
[4] | 鞭严.冶金反应工程学讲座[J].过程工程学报,1980(03):144. |
[5] | 曲英,蔡志鹏,李士琦.冶金反应工程学在我国的发展[J].化工冶金,1988(03):76-80. |
[6] | 森山昭;程雪琴.冶金反应工程学入门[J].化工冶金,1979(01):1. |
[7] | 吴若琼;刘今.冶金反应工程学入门讲座:二[J].湖南有色冶金,1985(03):48. |
[8] | 王安杰.化学反应工程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
[9] | 张濂;徐志美;袁向前.化学反应工程原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
[10] | 顾其威.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回顾与展望[J].化学世界,1980(01):29. |
[11] | 朱炳辰.化学反应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
[12] | 伯德;斯图尔特;莱特福特.传递现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
[13] | 莱文斯皮尔.化学反应工程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
[14] | 张先棹;吴懋林;沈颐身.冶金传输原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 |
[15] | 魏季和.传质、传热和动量传输与冶金过程数学化[J].西安建筑科技学院学报,1983(01):104. |
[16] | 罗志国.冶金传输原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 |
[17] | 魏季和,胡汉涛.冶金过程与非平衡态热力学[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2(03):197-202. |
[18] | 沈颐身;李保卫;吴懋林.冶金传输原理基础[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
[19] | WeltyJ R;Wicks C E;Wilson R E.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
[20] | 张家芸.冶金物理化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
[21] | 梅炽.冶金传递过程原理[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 |
[22] | 吴铿.冶金传输原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
[23] | Gudenau H W .来华交流报告[R].北京:德国Aachen工业大学,2013. |
[24] | 于博洵 .首钢高炉风口前死料柱透液性的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7. |
[25] | 陶文铨.传热与流动问题的多尺度数值模拟: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
[26] | 张家泉 .宽带非晶薄带成型理论与过程控制[R].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3. |
[27] | 魏寿昆.冶金过程动力学与冶金反应工程学—对其学科内容及研究方法的某些意见的商榷[A].鞍山,1988:1. |
[28] | Ishida M;Wen C Y .Comparison of Kinetic and Diffusional Modds for Solid-Gas Reactions[J].AICHE Journal,1968,14(02):311. |
[29] | Smith J M.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M].New York:McGraw-Hill,1981 |
[30] | Levenspiel O.Chemical and Catalytic Reaction Engineering[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99 |
[31] | Sakae Yagi;Daizo Kunii .Studies on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in Packed Beds[J].AICHE Journal,1957,3(03):373. |
[32] | Szekely J;Evans J W .A Structural Model for Gas-Solid Reactions With a Moving Boundary-Ⅱ:The Effect of Grain Size,Porosity and Temperature on the Reaction of Porous Pellets[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1971,26(11):1901. |
[33] | 杜瑞岭 .煤的热解动力学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3. |
[34] | 潘文,吴铿,赵霞,MIN Dong-Joon,王洪远,张中川.首钢烧结矿还原动力学[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3(01):35-40. |
[35] | 赵勇,吴铿,潘文,刘起航.分段法研究烧结矿还原的动力学过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9):1282-1286. |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0%
-
20%
-
30%
-
40%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