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
于峰
,
李慕勤
表面技术
doi:10.3969/j.issn.1001-3660.2005.05.016
采用一种电化学沉积磷酸钙生物陶瓷涂层的新方法--阴极旋转电沉积工艺.通过测定涂层的XRD、界面结合强度、SEM观察表面与断面,研究了工艺的沉积特性及机理.在该工艺中,作为金属基体的阴极始终处于旋转状态,制备出比普通电沉积工艺更致密、均匀、尺寸更小的磷酸钙生物活性涂层,通过控制旋转速度制备出内部致密、外部多孔的梯度涂层,经后处理转化为羟基磷灰石涂层.通过控制旋转速度获得的梯度涂层,界面结合强度优于普通电沉积生物涂层.模拟体液浸泡后,在涂层表面先析出纳米粒子,之后成长为针状、网状,最后连接成一层.阴级旋转电沉积生物陶瓷梯度涂层具有较高的抗溶解性和生物活性.
关键词:
阴极旋转
,
电沉积
,
生物涂层
,
陶瓷涂层
,
梯度涂层
,
磷酸钙涂层
,
生物活性
电镀与涂饰
赫尔槽实验可以在很宽的电流密度范围内提供电沉积过程的信息,但受到溶液搅拌的限制.旋转圆筒赫尔槽利用旋转圆筒作阴极,消除了常规赫尔槽在搅拌处理的不足.本文利用旋转圆筒赫尔槽,采用不同的电解质浓度和旋转速度评价了氨基酸镍电解质溶液的性能,并测定了溶液的分散能力.
关键词:
氨基磺酸镍
,
旋转圆筒赫尔槽
,
电铸
胡晓阳
,
聂敏
,
白时兵
,
王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采用自行研制的聚合物管旋转挤出装置,研究了旋转挤出过程中旋转/牵引速度比对聚乙烯(PE)管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扫描电镜(SEM)和热收缩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旋转/牵引速度比,可有效调节PE管内串晶偏离轴向的角度,降低轴向取向度,提高PE管的力学性能.当旋转/牵引速度比为0.6时,旋转挤出PE管的环向拉伸强度从常规挤出管的19.4MPa提高到33.5MPa,提高了72.7%.
关键词:
旋转挤出
,
聚乙烯管
,
结构
,
性能
常伟
,
连文磊
,
宣益民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对旋转热管内部工质的流动和传热机理开展研究,建立数学模型,采用VOF模型描述两相流动和传热传质过程,考虑了相变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的依变关系,获得了工质的速度、温度以及两相分布特性.研究表明,冷凝端和绝热端交界处热阻较大,壁面过冷度大;旋转热管轴向热阻很小,具有较好的等温性;随着传热量增大,冷凝端过冷度和蒸发端过热度均增大,总热阻增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旋转热管内工质的流动和传热特性.
关键词:
旋转热管
,
VOF
,
相变
,
数值模拟
李伟坚
,
舒志浩
,
胡招凡
,
欧洪林
钢铁研究
经过考察和调研多家钢厂钢包炉(LF)电极旋转装置使用情况,结合参与LF炉电极旋转装置的设计经验,从设备形式、定位精度、旋转角度、设备维护及一次投资等方面对回转支撑+电机驱动、回转支撑+油缸驱动、旋转轨道+电机驱动和旋转轨道+油缸驱动这4种电极旋转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旋转轨道+电机驱动式因其设备相对简单和后期维护成本相对低廉,目前正被越来越多的采用;并且采用旋转轨道+电机驱动式的电极旋转基础横向距离较小,较其他方式更加适用于钢包车需横穿的电极旋转双工位LF炉.
关键词:
钢包炉(LF)
,
双工位LF
,
电极旋转装置
,
回转支撑
,
旋转轨道
刘飞燕
,
樊新民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高速旋转丝变形工艺对低碳钢表面进行塑性变形,以实现材料的表面纳米化.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和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等研究塑性变形处理后样品的显微组织及表面性能变化.结果表明:低碳钢经过高速旋转塑性变形处理后,在表面形成厚度为40μm的塑性变形层,最表面层的晶粒尺寸约为16nm,晶粒尺寸沿深度方向不断增大;表层显微硬度比心部基体硬度提高3倍;但表面粗糙度 Ra 增加到10μm.
关键词:
表面纳米化
,
低碳钢
,
强烈塑性变形
,
显微组织
,
显微硬度
甘加业
,
薛永飞
,
刘映
,
吴克启
工程热物理学报
应用旋转模态理论和CFD方法研究贯流叶轮的离散噪声特性,并分析贯流风机远场噪声主要呈现宽频的原因.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蜗壳匹配方案,以控制贯流风机内主要的涡结构.通过采用CFD方法计算不同方案中贯流风机内部涡流动结构主要位置,确定出贯流叶轮上下游发生干涉的叶片数.根据模态分析理论,计算了不同蜗壳及蜗舌匹配方案中贯流叶轮的截止率.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叶轮内主流速度较低,使得贯流风机的离散噪声不明显.
关键词:
模态分析
,
贯流风机
,
气动噪声
,
CFD
吕盘明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对径向湍流旋转射流作了计算研究,考察了边界条件的不同取法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与过去国外学者发表的实验结果作了比较讨论,再次证明边界条件的适当改变,对射流的渐近扩张速率有明显的影响,也有助于流场其它参数(如雷诺应力,脉动速度)预测的改善.同时我们也看到:(1)由于实验数据的误差;(2)也由于流场上游的边界条件不是实验测量的,除了湍流结构系数Y12F是作者凭经验估计的以外都是用的文献[2]的计算结果;(3)由于平均流动定常的假定;湍流应力的预测,特别是左边半幅和vw-,还不理想.
关键词:
湍流模型
,
边界条件
,
径向旋转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