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卫国
,
周继承
,
谢放华
,
廖立民
材料导报
采用螺旋通道型旋转床超重力反应器,利用碳分反应制备了粒径5~10nm,长几百纳米的大孔容拟薄水铝石.利用XRD、TEM、ASAP2400氮吸附仪考察了超重力碳分反应过程及干燥过程对产物形态和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螺旋通道型旋转床可制备出粒度均匀的大孔容纳米纤维状拟薄水铝石,经焙烧可得活性氧化铝.
关键词:
超重力
,
碳分
,
大孔容
,
拟薄水铝石
刘艳
,
梁磊
,
郭奋
,
李红
,
陈建峰
材料导报
碳分制备纳米氢氧化铝(ATH)的过程中,悬浮液粘度随ATH固含量的增加和粒度的减小而显著增大,悬浮液最终成为时变性非牛顿流体.离子浓度对悬浮液高剪切粘度的影响很小.在传统悬浮液流变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碳分过程中纳米ATH悬浮液流变模型,模型分析表明碳分过程的流变曲线接近U形,在ATH固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急剧升高.由于连续相性质对悬浮液高剪切粘度影响很小,高剪切粘度适宜建立碳分条件下的附聚动力学模型,模型分析表明附聚与过饱和度、温度和粒度等相关,附聚动力学曲线接近S形,当悬浮液ATH固含量增加和粒度减小时,附聚的倾向明显增大,模型分析与实际情况和文献相符.
关键词:
纳米氢氧化铝
,
碳分
,
模型
,
团聚
,
粘度
孔莲莲
,
刘桂华
,
田侣
材料导报
简要介绍了各种以铝盐为原料制备超细氢氧化铝粉方法的优缺点.以铝酸钠溶液为原料,结合拜耳法和烧结法生产氧化铝的工艺,阐述了碳分法、种分法制备氢氧化铝的机理以及晶种制备方法、溶液制备方法、溶液组成和分解制度等对超细氢氧化铝纯度、白度和粒度分布等的影响规律.烧结法溶液产品白度高,但碳分产品结晶差、粒度分布宽,生产成本高,而以拜耳法溶液为原料种分的氢氧化铝结晶好、粒度分布易控制,但产品白度低.国外拜耳法溶液浓度较低,相比之下我国高浓度溶液仍需在溶液净化、种分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更多产品.
关键词:
铝酸钠溶液
,
氢氧化铝
,
种分
,
碳分
,
超细
李荣
,
郭江
钢铁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5.04.015
以铁精粉、煤粉和石灰石为主要原料制成含碳球团,进行还原熔分试验,并对渣铁形貌和渣铁分离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碳球团还原熔分试验的最优方案是:还原温度1 480℃,配煤量(按wC/wO计算)1.2,还原时间22 min,炉渣二元碱度R21.0.在最优试验方案下,得到的粒铁产品质量指标良好,渣铁分离效果最佳,渣中FeO含量最低,铁收得率高达98.62%.
关键词:
含碳球团
,
熔分还原
,
渣铁分离
,
粒铁
罗志权
,
陈斌
,
郭琦
,
连新奇
,
姬明杰
,
程冠之
,
靳昊
涂料工业
基于树脂的结构设计和涂料配方的优化,制备了固含量为70%的高固体分氟碳防腐蚀涂料.涂料和涂膜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随熟化时间延长,涂膜的拉升强度逐渐升高至约9 MPa,断裂伸长率则无明显变化;随柔性固化剂用量提高,涂膜附着力下降,断裂伸长率升高;聚硅氧烷类消泡剂的加入明显提高了涂料密度;涂料最大湿膜厚度随气相白炭黑加入量的提高而变大,白炭黑添加量为总质量1%时效果最佳.优化后的高固体分氟碳涂料表干时间≤2 h,实干时间≤24 h,附着力≥6 MPa.涂料在标准状态下成膜后的拉伸强度可达10 MPa,断裂伸长率稳定高于70%.
关键词:
氟碳涂料
,
高固体分
,
混凝土防腐蚀
徐顺建
,
刘桂武
材料导报
将分形理论引入到介孔碳孔结构表征,基于SEM图像计算二维分形维数(D2)及三维分形维数(D3),并分析了分形维数与孔结构参数之间的规律.结果表明,D2及D3能有效地量化介孔碳形貌的差异,两者随形貌的变化一致,即D2越大D3也越大.当介孔碳的显气孔率相近时,平均孔径越小D2和D3越大,反映出介孔碳具有越多的细部特征和越粗糙的表面.
关键词:
介孔碳
,
分形
,
SEM图像
,
形貌
,
表征
朱炳秀
,
姜鑫
,
魏国
,
沈峰满
材料与冶金学报
doi:10.3969/j.issn.1671-6620.2012.01.001
根据低配碳直接还原—低温熔分工艺制备粒铁的技术思想,考察了渣相成分对熔分开始时间及熔分后铁收得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CaO添加量的增加,球团熔分开始时间先减小后增加.当CaO添加量为2.0%时,熔分开始时间最短.n(C)/n(O)为0.8时,渣相熔点较低,流动性较好,有利于渣铁分离.综合考虑熔分时间、铁收得率及能耗等,实验室条件下的最佳工艺参数为n(C)/n(O) =0.8,CaO添加量为2.0%,反应时间40 min(熔分开始时间30 min+熔分时间10 min).该条件下铁收得率约为85%,铁粒中铁含量约为94%,金属化率达95%以上,可作为优质的电炉炼钢原料.
关键词:
含碳球团
,
低配碳
,
低温熔分
,
渣铁分离
万小涵
,
张广清
,
John Sharp
,
Oleg Ostrovski
,
俞乐
有色金属工程
doi:10.3969/j.issn.2095-1744.2015.04.003
碳热还原/氮化合成氮化硅在1 450~1 650℃、氮气分压700~1 100 kPa下进行.非晶二氧化硅与石墨粉末以n(C)/n(SiO2)=4.5比率混合、压片.样品中的氧、氮、碳含量通过LECO元素分析仪测得.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物质组成通过XRD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增加氮气分压,氮化硅的稳定温度升高,二氧化硅的还原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变大.碳化硅的生成仍无法避免.与常压下的碳热还原/氮化反应一致,高压下的碳化硅和氮化硅的生成亦为连续反应.
关键词:
高压
,
Si3N4稳定性
,
连续反应
张庆军
,
张玉柱
,
李远亮
,
姜丽梅
,
刘青
钢铁研究学报
利用压汞仪测定了不同配碳量的低硅烧结矿样品的孔隙分布,结合多重分形理论计算了其孔隙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配碳量的增加,当配碳量为3.7%附近时其谱宽△α最小,△f(α)值由负值变成正值,表明试样最大概率元素数目相对增多,最小概率元素数目相对减小,烧结矿具有较好的多重分形结构,分形特征较好.随着配碳量的进一步增加,气孔将变小,分形特征又变得不太明显.样品冶金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当配碳量为3.7%时,其综合冶金性能最佳.
关键词:
烧结矿
,
配碳量
,
孔隙分布
,
多重分形
赵雨霄
,
薛庆国
,
王广
,
成成
,
王静松
钢铁研究学报
doi:10.13228/j.b0yuan.issn1001-0963.20140218
通过对高磷铁矿中磷灰石还原机理的分析,发现配加碱性添加剂有利于抑制磷灰石还原,减少珠铁中磷含量.试验首先向含碳球团中配加CaCO3调节碱度,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Na2CO3、CaF2,研究碱度和添加剂对球团还原熔分后珠铁和渣中磷含量的影响,得到磷的分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提高碱度,配加Na2CO3、CaF2均有利于抑制高磷铁矿中磷灰石的还原,降低珠铁中的磷含量.在1400℃,碱度为1.4,Na2CO3、CaF2的质量分数均为4%,反应时间为12min时,珠铁中磷含量达到最低,脱磷率达到81.2%.
关键词:
珠铁
,
添加剂
,
脱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