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邓
,
朱聪旭
,
徐辉
,
刘鹏
,
郑直
,
冯铭华
硅酸盐通报
在钧瓷基釉中加入微量稀土金属氧化物,采用马弗炉、微波烧结炉及工业窑炉烧制钧瓷样品,设定相同烧成制度,研究在不同烧成设备条件下对变色钧瓷釉层的显微结构及呈色影响.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釉层的物相组成及显微形貌;通过CM-2500C分光测色仪研究钧瓷的变色效果.分析结果显示,添加稀土金属氧化物后在微波烧结炉中烧成,得到的钧瓷样品效果较好.三种不同窑炉烧成条件下的钧瓷样品均有明显析晶现象,变色效果明显.
关键词:
烧成窑炉
,
变色钧瓷
,
呈色
,
显微结构
张静
,
孙洪巍
,
李国霞
,
杨高林
,
胡行
,
杨德林
材料导报
利用CIE标准色度学系统并以视觉心理为基础研究了钧窑蓝色釉系的分类,确定了在CIE标准色度学系统中钧瓷碧蓝、天蓝、淡天蓝、天青和月白的色度刺激值范围,并找到了它们的刺激值平均点,分析了不同钧瓷釉色之间的色饱和度和色调的变化.
关键词:
钧窑
,
釉色
,
CIE色度系统
,
色度
张义
硅酸盐通报
分相是指多元系玻璃在一定的温度和组成范围内存在着两个组成不同的玻璃相,即具有不混溶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及现代瓷釉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不少研究者对玻璃分相已做了许多研究和相关报道.钧釉分相属玻璃分相中的一部分,研究钧釉分相对古代陶瓷的继承及现代陶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由于钧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本文依据对钧瓷方面多年研究、经验积累及相关文献将对钧瓷分相方面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
钧瓷
,
分相釉
,
钙钛矿氧化物
杨高林
,
孙洪巍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李融武
材料导报
分别用米氏散射和瑞利散射对钧瓷内小气泡和分相液滴的散射进行模拟计算,以对比两种计算方法的差异.通过对比计算,解析了钧瓷乳光产生的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单个颗粒的散射,气泡的散射远远大于分相.气泡和分相的散射都是各向异性,并且波长越短,散射越强.但它们对短波选择的程度随粒子半径变化是不同的,小气泡是单调的,而分相液滴会有极值出现.
关键词:
米氏散射
,
瑞利散射
,
钧瓷
,
分相
,
气泡
郭家凡
,
贾会敏
,
法文君
,
冯铭华
,
张治军
,
郑直
硅酸盐通报
在钧瓷釉层中引入纳米级水溶性铜单质,经过同样烧制工艺煅烧后,钧瓷外观呈色和釉层微观结构都会发生明显变化.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能谱仪等检测手段,我们系统研究了铜元素的加入对钧瓷釉层显微结构及呈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纳米铜单质的钧瓷烧制后,釉层由月白色变为天青色,同时釉层中二氧化硅晶体明显减少,釉层玻璃化;另外,铜元素可以在高温阶段与坯体及釉层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合反应,减少气泡缺陷的产生.
关键词:
钧瓷
,
纳米铜
,
釉面状态
,
析晶
,
呈色
朱聪旭
,
刘鹏
,
李吉彬
,
法文君
,
冯铭华
,
郑直
硅酸盐通报
在基体釉料中掺入微量稀土金属氧化钕,采用氧化、还原两种釉烧气体氛围,设定相同的温度控制工艺,研究在不同气氛下氧化钕的添加量对钧瓷釉层的微观组织及呈色影响.通过对釉料进行差热热重分析(TG-DSC),确定升温工艺;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面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X)研究釉层的物相及微观组织形貌;通过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稀土金属氧化钕含量及气体氛围对钧瓷釉层呈色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添加氧化钕后,不同气氛下钧瓷的呈色不同,氧化气氛下呈蓝色,还原气氛下呈青绿色;釉层中均产生硅钕酸钙析晶,钧瓷呈色是Mie散射和Reyleigh散射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氧化钕
,
呈色
,
微观组织
,
釉层
,
钧瓷
杨长江
,
梁成浩
,
张旭
材料保护
世界铸币、展览、收藏等领域的银及其合金器件存在变色问题,现代工业中与银有关的部件的服役寿命、性能稳定性等一直被其变色困扰.为此,对银在氧、硫化氢、硫、二氧化硫、有机硫化物、氮氧化物、硫化物溶液、自由基和过氧化物、氯化物等腐蚀介质中的变色历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概括了湿度、温度、光照、表面状态等因素对银变色的影响,提出了银变色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银
,
变色
,
腐蚀介质
,
环境因素
,
表面状态
,
进展
何叔麟
,
万传琨
腐蚀学报(英文)
<正> 本文对出厂黄铜带材表面有时出现的一种变色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形貌观察、表面膜微观分析变色部位各项性能检测,以及清除变色膜的酸洗试验等项工作,确定了变色膜的性质,找到了产生变色膜的直接工艺原因和解决办法。证实了变色膜对材料性能基本无影响,并提供了清除变色膜的化学方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