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
刘飞
,
胡亚涛
,
甘加业
,
王嘉冰
,
吴克启
工程热物理学报
数值模拟三维串列双圆柱在不同间距比下湍流流态及其辐射声场.采用大涡模拟(LES)求解非定常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得到瞬时流场数据,从而得到声源相关数据,求解基于FW-H积分方程的Farassat-1A方程计算载荷噪声得到相应声场分布.通过对不同间距比下相应的声场及观测点的声压频谱图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随着间距的变化,流场呈现出3种不同的流态,其声场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在临界间距比下,总噪声值最大.
关键词:
串列圆柱
,
气动声场
,
气动流场
,
大涡模拟
,
临界间距比
丁林
,
张力
,
姜德义
工程热物理学报
采用二维非稳态RANS方法结合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对高雷诺数下串列双圆柱流致振动进行数值计算.利用粗糙带改变圆柱表面结构,详细分析串列双圆柱流致振动响应及能量转换特性.结果表明双圆柱产生流致振动时,上下游圆柱的振幅和频率响应曲线出现涡致振动初始分支、涡致振动上部分支和驰振分支,圆柱驰振时的最大振幅达到了2.8D.在所研究的整个Re数范围内,双圆柱都能有效实现能量收集.在Re=100000时,圆柱流致振动能量转换最大功率达到了41.16W.
关键词:
圆柱
,
旋涡脱落
,
流致振动
,
能量收集
张东辉
,
石珊
,
王军
,
陈代芬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对串列双尺度圆柱的绕流换热进行了二维瞬态数值模拟.主圆柱直径D固定,小圆柱的直径d与主圆柱直径之比d/D设为0.2,0.5,0.8和1.基于主圆柱的直径的ReD数为100和200,间距比L/D=2~7.其中小圆柱分布位于上游和下游.研究表明:对于串列双尺度圆柱布置,都存在一个临界间距比,此时流态变化为尾流撞击模式.而在尾流撞击模式下使用不等直径的双圆柱系统不仅可以带来更好的换热性能,同时系统的阻力系数会下降;但是L/D ≥4后,系统换热系数随间距的改变变化很小,说明此时继续增加间距比并不能获得更好的换热性能,以增加圆柱之间间距来增大换热量就没有意义.
关键词:
多尺度
,
圆柱绕流
,
对流换热
赵舟
,
周少东
,
袁银男
,
喜冠南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从换热器管束中最基本的串列布置形式出发研究处于过渡流区域的小管径换热器的性能变化。通过基于作者研究开发的复合网格计算方法模拟了在低、中雷诺数条件下,串列双圆柱随中心距的变化下的流场、温度场的变化特性,并分析了其机理。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圆柱间中心距的逐渐增大,圆柱尾流呈现出从不稳定到稳定再到不稳定的变化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两圆柱中间流场是否稳定与这一区域的面面是否是连续的负值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流场的变化规律同两圆柱间的面/um的变化规律也十分相似。
关键词:
小管径换热器
,
过渡流
,
串列双圆柱
,
数值计算
,
复合网格系统
杨波
,
何雅玲
,
殷欣
,
曹文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采用基于空间分解算法的分子动力学并行模拟方法,研究了微尺度、低雷诺数(Re=40)下串列等大的双圆柱绕流现象。结果表明:随着间距比L*/D*的增加,流动存在3种特征状态:当L*/D*〈1.1时,同单一物体的绕钝体流动相似;当1.1〈L*/0*〈3.5时,涡脱落现象只在下游圆柱出现,在两圆柱之间有交替附着于下游圆柱的双涡,且圆柱间涡的尺寸随间距比的增加而增大;当L*/D*〉3.5时,上下游圆柱后均产生涡脱落,但上游圆柱后涡的发展过程存在一定相位超前。上述流动特性与宏观尺度下的特性相同,但临界间距提前。此外,还得到了Strouhal数随间距比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
并行计算
,
串列双圆柱绕流
丁林
,
张力
,
杨仲卿
,
张迎贺
工程热物理学报
采用非稳态RANS方法结合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对高雷诺数下被动控制的串列双圆柱静止绕流和流致振动进行数值计算.详细分析柱体受力、流致振动特性及尾流旋涡形态,结果表明双圆柱静止时,上游圆柱St随Re增加而增大,下游圆柱St先增大后减少,在Re=60000时达到最大值;双圆柱产生流致振动时,上下游圆柱的振幅率变化曲线出现三个不同分支,包括涡致振动初始分支、涡致振动上部分支和驰振分支,圆柱驰振时的最大振幅达到了2.8D.
关键词:
圆柱
,
旋涡脱落
,
涡致振动
,
驰振
柳卫平
,
李志宏
,
白希祥
,
王友宝
,
连钢
,
曾晟
,
颜胜权
,
王保祥
,
赵志祥
,
张天爵
,
唐洪庆
,
杨丙凡
,
关暇令
,
崔保群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4.04.004
在北京串列实验室建立了次级束流实验装置, 用于放射性核束物理和核天体物理研究. 先后开展了7Be(d, n) 8B, 11C(d, n)12N, 8Li(d, p)9Li 和 6He(p, n)6Li核天体物理重要反应的研究. 介绍了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的进展情况. 该工程在现有串列加速器的基础上, 将建立100 MeV/200 μA的质子回旋加速器、在线同位素分离器和超导加速段. 在此装置上, 将可以产生质量数最高为120, 强度最高为109 particles/s的放射性束流.
关键词:
次级束流实验装置
,
核天体物理反应
,
放射性束流加速器
李绍斌
,
王松涛
,
冯国泰
,
王仲奇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串列叶栅后排静叶周向位置对压气机级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数值结果的分析给出了串列叶栅在压气机中级的匹配方法及两排静叶周向最佳匹配位置,结合总压损失和壁面流动详细分析了三个典型周向位置对串列叶栅流场的影响.
关键词:
串列叶栅
,
周向位置
,
匹配